昨天在網絡上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
如果必須失去一樣東西,你選擇什么?
1.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
2.一個億
3.手機網絡
4.十年壽命
網友的回答基本是選擇了1,甚至疑問“我想知道1有什么用?”或者“有了2就什么都有了。”
我很難過,如今大部分人,或者說是大部分積聚在網絡上的人還在認為:知識不能創造奇跡,但錢可以改變未來。
知識能創造奇跡嗎?
這個問題,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中國,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存在。
很多人覺得知識沒有用,我也曾經這樣覺得,在我還沒長大的時候我最喜歡的事情是讓我的政治老師難堪。
我用各種社會現象去反駁她那“權利與義務”的理論,她當然解釋不了,因為把滿教科書的正能量扔到外面的世界里的確是不堪一擊的。
但讓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千辛萬苦的建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洗腦我們相信一個美好的世界嗎?不是的,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本應該是什么樣的。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大學的畢業生保留著師者所教授的,而沒有接受社會所影響的。那接下來,新一代的年輕人們就會創造一個最正確的社會。下一批學生就不會為難自己的政治老師,他們帶著教科書里的三觀踏入這個與想象中一致的社會。
我想,這就是知識創造奇跡。
總有人會說起怎樣算是成功的人生,我本覺得這種東西是沒有定義的,誰也不會絕對成功的。
但后來我發現這個概念既可以清晰又可以模糊,所以我得出了我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如果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出生與死亡發生一點點的變化,那就是我的成功。
一點點是多少,比如正在叛逆的孩子看了我的文章決心好好學習,或者因為我無意間的一次實驗為幾十年后的醫學提供了幫助,或者拿了什么樣的獎項,無論大小,只求一個痕跡。
這些痕跡只能來源于知識與文聘。
為什么一定需要文聘呢?
我首先應該承認我只念了一所比較普通的大學,因為我沒有拼盡全力。我始終覺得獲取知識的過程應該是輕松愉快的,應該是主觀的。
從古時科舉,考試就是一件選拔人才的事情。可如今大部分人是在努力證明自己是人才,而不是努力成為人才。
所以在中國獲取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應試教育,導致我們覺得知識是沒有用的。
但如今面對限制的我,終于覺得那一份文聘的重要性,我得不到取得成功的機會。
那我們又要談起一個老套的話題:一所好大學可以給自己什么?
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同伯樂的老師;豐富的資源;諸多的機會……等等等等,我不想再細說這些大家都應該明白的道理。
所以盡管知識與成績的界限應該被分開,在過程后依然需要得到一個結果,比如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我們都應該知道,是知識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是知識讓你可以在手機上發表“知識無用論”,也許一份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只能給予你更高的平臺,但知識,的確可以創造奇跡。
錢能改變未來嗎?
毋庸置疑錢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它可以用來吃穿住行,還可以用來干什么?
由于在私立高中,身邊難免有一些臨近高考的時候突然消失后來拿到了211工程的文聘。
不知道他們現在怎么樣了,會不會掛科,有沒有被同學發現是買來的成績,能不能成功的畢業,在那個群體里是否格格不入的。
也許很多人會說,人家不會在意的,花錢買畢業證再花錢買工作唄。
父親跟我聊起過畢業后去一家國企工作,我說人家憑什么要我,父親脫口而出“給點錢唄”。
隨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去了,會不會被嘲笑?一般來說國企是很難進的企業,而且這家企業幾乎和我的專業不挨邊。我什么都不懂,我怎么在這里待?
我渾渾噩噩的在辦公室里看著別的優秀大學生叱咤風云,因為拿了錢老板也不輕易開除我,我還是拿著工資還是碌碌無為。
這就是所謂的未來嗎?用錢改變的。
雖然我也面對著前方的坎坷慌張著,明白這條道路上必經的困難,擔心著王思聰從來不考慮的問題,但是不論在幾十年后我們能不能過上王思聰現在的生活。
我都清楚的知道,錢改變的是起點,而不是未來。
我相信在顏如玉和黃金屋里,我會毫不猶豫的推開你:你滿身銅臭別靠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