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買了它
最早見到的是書,當時被它的名字和介紹所吸引。想著自己平常與人溝通時的簡單粗暴,于是買回來。然后以我一目十行、囫圇吞棗的超級閱讀眼睛檢閱了一遍,然后“哦”……沒了下文!
再次見面:關于流程
第二次是跟著慧強帥哥到社區當助理的時候,他正好講的是“非暴力溝通”的課程。一個小時的時間,搞明白了流程:觀察、感受、需要、期待或邀請或感謝。
第一,在溝通時,我們首先表達的是觀察到的已經發生的、可量度的、不可爭辯的事實,一般的開頭語是:我看到……或我聽到……。注意省略號的內容只能是看到的不可辯駁的事實,不加入任何的評判或看法。聽到的內容不加任何修飾完全真實的復述。
第二,關于感受,一定是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感情的表達,盡量真實確切的說出自己的情感。和觀察一樣,不能加入任何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或評判。比如,我覺得你太拖拉了,我覺得你好笨啊,這都不是感受而是評判或看法。感受的表達詞一般包括:高興、欣喜、興奮、悲傷、難過、擔心、恐懼、焦慮、煩躁等等。
第三,關于需要,在聽課中,明白了在說出觀察和自己的感受之后,緊接著說出自己的需要。因為你只有說出來自己的需求,別人才會知道怎么滿足你(拜托千萬別讓人猜)。
第四,關于期待或邀請或感謝?;旧?,按前面三個流程走,溝通一般都是比較順利而友好的,這時候再以平常溝通時的感謝或邀請等形式收尾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當你忙了一天回到家,見到家里到處亂七八糟。老公和孩子都在看電視,掃把倒著都沒人扶!一般我們會怎么溝通呢?想一想!哈,不要好奇我怎么溝通的,因為一般這種情況我不溝通,直接拍門而出,走了!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這樣的:老公/兒子,我看到沙發上都是臭襪子,地板上這么多臟紙團,餐桌上好多臟盤子……(總之,不要有情緒、有評判的說出看到的事實),我看到家里這個樣子,覺得很傷心、還有點煩躁(千萬淡定!不要帶著評判或批評說你們怎么這么懶啊之類的),我需要你們在我因為值班不在家的時候你們能把家里收拾干凈??梢詥??
這樣說聽到的人是怎樣的感受呢?會不會覺得有點愧疚而主動配合呢?
??!你問我們家啊,容我喝杯82年的雪碧想一想!估計我要這么說他們可能會一臉懵逼:哦!這個女人不正常???有貓膩???還是吃藥了?……然后趕緊行動啊,不正常的人不知道接下來會做啥,好怕怕,還是乖一點比較安全!至少適應不良、三個月吧!
又見到它:向內走、向內走、向內走
在這次“語言的魔力”的課程上,又一次聽到帥哥老師講到它(突然間發現為啥明明可以靠臉的帥哥都在教人家好好說話!還是因為他們會說話而變帥了?),又有了新的感悟,主要在第三步需要的部分。
在上次上課時,我所了解的需要是說出自己馬上想要的,比較表面化的東西。對方很容易聽懂也很好執行,但比較沒有深入的探索,比較不好玩。
我發現可以深入的思考并說出更深層次的需要時,可以引起對方的思考和共鳴(也許我的需要也恰好是對方的需要),這種思考和共鳴很顯然要比愧疚更加積極有能量!
比如上面的例子,“我需要你們在我因為值班不在家的時候你們能把家里收拾干凈”,思索這句話背后積極的意義,我會有這樣的發現。
表層一點,我需要的是他們的幫助。稍微深一點,我需要的是他們能夠體諒和懂得我的辛苦。更深層一點,我需要的是從他們主動做家務中滿足我被愛被包容被寵愛的感覺。
所以,上面的表達可以變成:老公/兒子,我看到沙發上都是臭襪子,地板上這么多臟紙團,餐桌上好多臟盤子。我看到家里這個樣子,覺得很傷心、還有點煩躁。我需要你們的體諒和幫助,更需要你們對我的愛和包容。你們愿意滿足我被愛的需求嗎?謝謝你們!
這樣說你們覺得怎樣,有沒比第一次課后更加有力量。
我們家啊,估計還會以為吃了藥,但心里會更有感情和共鳴:這個女人需要的剛好我也需要,看在這份上,就滿足她吧!因為有共鳴,我掐指算算:嗯,適應不良、就一周吧!
而且,在第三步的需要換成更深層次后,第四步邀請和期望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自然和順理成章。
能夠學到向內看是因為我已經在向內看的路上走了一段
這次的學習能夠有這樣的收獲,卻不是偶然的。它也又一次證明了我2017年以來密集的關于心理學和內在成長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收獲并得到了內化,讓我在接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識時有了更多向內的思考。
“你眼中的世界其實就是你心里的世界”當你在學習和思考,腦回路變得和以前不一樣時,一定是你內在的心靈發生了改變。
很欣喜能有這樣的改變,讓我更有信心往下走下去。期待更多的學習、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