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咪蒙寫的一篇文章是關于講孩子是窮養還是富養的。
我作為一個從小被窮養的孩子,覺得在這件事上面仿佛是很有發言權,窮養的孩子可能將來會努力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但是他們內心是匱乏自卑的。
小的時候家里特別窮,零花錢是以角來計算的,那時候的一塊錢能買很多的好吃的。
那時候的襪子是補丁疊著補丁的,鞋子是媽媽手工一針一線縫制的,因為那個時候周圍的小伙伴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并不覺得難堪,也不覺得辛苦,可能童年是會自動過濾掉一切不好的東西的吧
初中住校開始才開始慢慢的意識到了貧富差距,你吃饅頭就辣條,人家在吃肉,所以那個時候的定義就是能吃肉就是富裕。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的程度是出乎意料的,別人對你不經意的一個斜視,甚至是不經意的笑聲,都會自動對號入座,心里難受郁悶。
自卑是會伴隨一輩子的,不管將來物質上是多么富足。
想起來都會覺得心酸難受。
回家倒計時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