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光彩照人,衣錦還鄉,家本來就是個用來療傷的地方.
我們在生活失望受傷,總是需要那么一個溫柔的港灣,讓心靈得到救贖。城市的快節奏,工作生活的無形壓力,總是在催逼我們前進。而年少時關于家鄉,關于父母、姐妹兄弟的記憶依稀還是那樣輕柔溫暖。家鄉與家人,總是有那么一些是你心中不變的美好。
1.家鄉是游子的牽掛,過年必須回家
讀過余秋雨《信客》,交通不便利的年代,有人經年在外面的城市中討生活,傳遞書信口信,物件,只能靠信客。甚至生老病死都于異鄉,回家團圓過年是一種極大的奢望。鄉愁于各個年代都是眾多作者所歌詠的主題。
《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的 “近鄉情更怯”一句后來很多文人反復歌詠。當年在宋之問因被貶后與家斷了音信,偷著回家,臨近家鄉卻怕聽到不幸的消息,也怕自己貶謫后歸逃的身份被人知道,這種心情復雜而矛盾。
后來,人們詠嘆這名句時也許沒有了作者待罪身份的惶恐,但是怕看到家的改變而陌生,怕因為時間而與家人疏遠,怕因自己的不夠富裕強大而讓親人失望的情感,這些難言的隱衷確實是吟誦時的寫實。
但現如今,通訊是如此的便利,即使不能經常返家,電話網絡的聯系也是時時處處。“鄉近情怯”的隱憂也就自然減少了很多。過年回家,這個信念就好像孩子向往媽媽的溫暖懷抱一般,書寫在每一個在外鄉的游子心中。
余光中的《鄉愁》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鄉愁在詩人筆下依次以“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的形式出現。我并不想詠嘆家國之思,只是想說,郵票中凝聚的思念被電話視頻沖淡;船票中時久的等待被高鐵飛機縮短;我們生活的年代事何等幸運。有爸爸媽媽,有親人朋友,有家鄉口味的年夜飯,家是何等溫暖何等珍貴。“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回家看媽媽、陪長輩,盡孝心,還有什么事情比這個更重要?
“平時根本搬不動的行李箱,一到趕火車的時候,拎起來就往火車上擠。”外地上大學的表姐自豪地跟弟弟妹妹說。
“沒買到座兒,站了二十六個小時,我還打了個盹兒。誰都不敢抬腳,抬起來就沒地方放下了,列車員都沒法過來查票了,更別說掃地。我可沒跟你大爺大娘說。”堂哥偷偷告訴我。
“到網上火車票放票的那天,好多同事都請年假搶票去了。早好幾個月不止我,外地同事都惦記著呢。”閨蜜在電話里說。
過年回家,回家過年。這個信念從童年起植根于心中,一代又一代。
2.我們回憶里的家鄉,有著很多關于童年、青春的輕柔故事
一個同事曾給大家講,小時候家里沒有錄音機,下學騎車回家路過一個音像店,里面各式各樣的明星照片和林林總總的錄音帶。如果喇叭外放的正好是喜歡的歌曲,他就會慢慢悠悠地在附近多騎幾個來回,嘴里跟著哼唱。
后來,在外求學工作,碰到問題,總是不由自主地放出那幾首老歌,想想家鄉的那個時候,焦慮慢慢在回憶中消融。每年回家,雖然老街與老店都不在,在家鄉的街道上騎自行車還是他必不可少的功課,在陌生的街道與面孔中依稀辨認,一點點熟悉都帶來心底無限的喜悅。
在家的日子,從兒時就熟悉的清晨中醒來,聽父母這這那那的嘮叨。往常工作的快節奏突然定格在那里,仿佛時光流轉回到小時候的樣子。看著父母的容顏老去,參與家庭瑣碎也許還繁重的打掃,但這樣的日子卻讓人無比踏實。清洗整理中一兩件舊物又讓你無限遐想。這里有著很多關于童年、青春的輕柔故事。想想當初的自己,看看今天的樣子,在唏噓感嘆的時候,心底的溫柔在新的一年開頭慢慢漾起。
3? .家中的雞毛蒜皮就是生活的本來面貌,用心的漫談里拾起舊時的回憶和家庭的歷史。
年輕的時候,更向往外面精彩異常、瞬息萬變的世界,對老輩的人們家長里短的瑣碎很是不屑。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越來越懷舊。過年正是這樣一個家族聚會的大好時機。
去三姨家拜早年,幫三姨還在收拾東西,擦洗家具。聽老人們講起當年天津老城里沒有拆遷的四合院,那些胡同、“三級跳坑”、院中的水缸,一切仿佛歷歷在目,小時候的場景又出現在眼前。
三姨在擦一個雕花的木頭桌子,準確地說,它的下半部是木頭制成的碗柜,雕花的柜門清漆已經掉盡,露出木紋。它的桌面是整塊的白石板,隱隱露出一點暗色的紋路。記得小時候,老人們把它形象地叫成“石頭面兒”。
它就一直躺在姥姥家的屋子門口,我們夏天在外面跑得一頭是汗,進門就在上面切西瓜,流一桌子的西瓜水,濕抹布一擦特別省事。冬天姥姥自己熬芝麻糖、沾糖堆兒(天津俗語,官稱糖葫蘆),只要把這個臺面擦洗出來,就直接用。多少甜蜜的記憶都在這個老家具上。“這些年,一直舍不得扔,搬幾次家也帶著,就是個念想。”三姨說。
接著又說起我的姥姥那一筆讓人佩服的蠅頭小楷,說起裹過腳的姥姥如何在開明的父親的堅持下念了好幾年私塾。姥姥的父親有些田產,住在東郊,在城里做些買賣。自己出錢給族里鄉親請了一個先生開蒙,附近小孩子都可以免費來學。可是家里幾個男孩子都不愛念書,反而是姥姥,一邊裹了小腳,一邊非常用功,很得先生器重,甚至為姥姥做主和另一個得意門生成親,就是我姥爺。
三姨還講起姥姥的父親英年早逝的故事。當年曾一個算命先生在茶館無意中說,隔壁一個先生(就是我姥姥的父親)人善但命不長,一生多做善事,所以多了十年陽壽。果然當年年后,姥姥的父親晚上出城回家,遇上“鬼打墻”,第二天早上才被人救回去,一病不起身體再沒有恢復,到去世果然十年整。
這些多少帶點傳奇色彩的家族故事,不止我,就連我的寶寶在一邊也聽得津津有味。蠅頭小楷、義塾這些網絡電視中少見的事物,讓寶寶這個著迷《花千骨》的00后無比好奇,問了又問。傳奇的故事并不十分可信,可“人性善”的家傳在一次次講述中聽到耳朵里,埋到了心里。
去老輩人家串門,不免提起我去世的奶奶,“你奶奶可是個強量人,學過西醫護士,一輩子想出去工作經濟獨立,可家里老人多,就奉獻了。”聽到老輩唏噓感嘆,我還能記得小時候,親戚四鄰去醫院開了針劑,常帶回來讓奶奶注射。
奶奶從我記事就常念叨,想要什么一定自己買,不要找外人要。你吃了拿了人家,人家叫你做什么,你不想做也都會不好意思。這些最淳樸的教導直到大學談戀愛時還時時記得。
我們天天說弘揚民族文化,這些祖祖輩輩耳口相傳的“家史”,比起教科書上統一背過的問答題顯得彌足珍貴。城市中鋼鐵的叢林中沒有令人懷念的悠久歷史,更多的是明天沖鋒的號角。生命需要前進,也需要回顧。沒有歷史的民族與家族是不完整的。在年年相傳的民俗中,在耳口相授的故事中,孩子學會了敬畏,繼承了生活,學會了很多書本與職場中不能學到的東西。
春節,這個我們民族最悠久的節日,就是在老一輩與新一輩的手口相授傳遞,直到今天。那些迷人的習俗美食,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故事傳說,都為我們平時單調的工作帶來一抹關于家鄉的、關于家族的神秘色彩。
4.熟悉與親切的家庭中,有心靈的最好救贖。
辭歲的炮竹聲中,煙花的色彩中,碗筷酒盞的碰撞聲中,仿佛又變回了那個年幼無知的少年,回到最單純的童年時光。推辭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吧,用這珍貴的的時光,多陪陪最親最近的父母。有家才有年味,有爹媽才像過年。
高興的不高興得事,都可以拿來說一說。不要害怕你的傷痛讓親人擔心,老人生命的智慧是歲月的年輪,生命的波瀾早已在他們的生活中沉淀。你一句“你不懂”看似把事情解釋成是可以理解的代溝,看似是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其實是關上了一扇門,一扇與家人溝通與體諒的門,把對歲月的感恩關在了門的另一邊,把自己的心靈緊緊地鎖在桎梏里。
平日里打多少電話發多少微信,再如何視頻,都不如面對面的聊天親切動人。說說自己的煩惱,說說遇到的問題,也許在說出來的時候,你就幫助自己找到答案;在親人的目光里,在自家的沙發上,爸媽的一句“傻孩子”好像充電一樣讓你明天又有了奮斗的力量。
大學時候,認為被人追交男朋友是對家人難以開口的事情。幾次在電話里欲言又止,終于回到家中,向奶奶透露了一點點,奶奶認真地聽著,沒有大驚小怪沒有規勸教導,只輕輕柔柔說了一句:這孩子本質不錯,可家里就一個男孩子,被寵得太多了。爸爸也沒有我害怕的嚴厲,只說有機會,你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
那一刻,我全身如釋重負,本以為會被教訓很多,只這一句中肯的分析,一種被家人了解認可的溫暖讓我感到安全。而后來與那男孩相處時的事實證明,奶奶的分析是何等正確。對家人的信服與依賴又讓我增加了一分。
你低估了歲月的力量、經歷的沉淀,父母老人的閱歷,完全可以消化你整年的郁積。被接受,被所愛的親人接受,本來就是療傷的力量。
他們的觀念也許過時,但實在的道理永遠不會過時,各種各樣的事情只不過披上了時代的外衣不斷重演,實質也總是相近。聽聽那些你本以為的過時的道理,靜下心來思考,總能給明天的生活新的啟示。
這就是家的妙處,就是家人給予的力量。
過年回家,這難得的就在一起的時光,也正是難得的溝通的時光。即使你無比強大,認為一切盡在掌握,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也該拿出來和父母說說。如果你認為父母觀念陳舊固執,那更該好好給他們講講外面的世界、你如今的生活;他們曾在你幼年牽住你的手帶你認識這個世界,現在你怎忍心把他們充滿愛與關心的掛念拒于心門之外?那溫馨的場景、幸福的感情,也定然成為你明天回憶中力量的源泉。
如那首老歌《故鄉的云》中所唱“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里是酸楚的淚,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云,為我抹去傷痛”。過年回家,你光彩照人、衣錦還鄉,當然揚眉吐氣;但你無須定然如此,家鄉是你夢開始的地方,總是縈繞著那些輕柔美好的記憶;家人是你最親近的血緣,與他們的接觸是源自自然的親近;家鄉和家人總有一些人和事掃去你一年的疲憊,讓你小憩讓你療傷。
過年之后,又有多少人如離弦之箭,離開家鄉奔赴遠方的城市,滿載回憶、祝福、期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