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通過各種形式的推薦,恩施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女郎了,她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脫穎而出,已經成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享有“仙居恩施”、“世界硒都”的美譽,吸引著八方賓客來觀光旅游。吸引游客的當然不僅僅只是美景,還有美食和民俗文化。
今天陶語就為朋友們普及一下恩施的特色美食,誘惑一下你們的舌尖。
第一道菜:油茶湯
油茶湯是一種茶飲湯類的風味小吃,清香、味美,提神又解渴,是土家人非常喜愛的傳統小吃。民間有諺語:“不喝油茶湯,心里就發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來硬邦邦”。由此可見,油茶湯成了土家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飲品。喝油茶湯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種傳統禮儀,就像藏族的酥油茶一樣,凡是有尊貴的客人臨門,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噴噴的油茶湯款待。
據說,這油茶湯是土家放牛娃在山里擺“家家”野炊而發明的。他們在山上拾得油茶籽,將其放在瓦罐中炒出茶油,再摘來鮮嫩的茶葉放入罐中油炸,兌上山里的泉水,加入隨身帶來的炒包谷,吃得有滋有味兒。這應該就是喝油茶湯的雛形吧,沒想到久而久之,便成了土家人的飲食習慣。
制作油茶湯,要選用上好的綠茶,首先將食用油燒至溫熱,放入適量茶葉油炸至蠟黃,加清水入鍋,放上姜蔥蒜等佐料,待水沸騰便盛入碗中,再加入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米花、包谷花、花生米、黃豆等泡貨,即可食用了。
油炸后的茶葉香噴噴的,全然沒有了綠茶的苦澀,喝了一碗還想再來第二碗。不信?這道美食的制作方法很簡單,關鍵是綠茶的質量,注意把握好火候,茶葉炸糊了湯就不好喝了。
第二道菜:合渣
合渣,又名“懶豆腐”,顧名思義就是懶人都做得來的豆腐,說明其制作工序很簡單。土家人對合渣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兵荒馬亂和災荒年間,糧食稀缺,能吃上合渣是比較奢侈的,也通常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上,算是打牙祭了。如今合渣成了一道極為平常的菜品,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經改良之后,又成了餐館餐桌上的特色菜,深受顧客的青睞。
合渣的制作方法很簡單。首先將黃豆洗凈用清水泡脹,連豆帶水在石磨上磨成豆漿,不濾渣入鍋,時而攪拌一下,防止生鍋(生鍋意味著豆渣粘在鍋底了,會生出糊味),待煮沸后放入切好的蘿卜菜葉,再煮沸,一鍋乳白帶綠的合渣就制作成功了。
合渣的營養搭配很科學,黃豆的蛋白質和蘿卜菜的維生素、無機鹽配在一起,是天然的絕配。因此合渣是一道養生的菜品。
合渣的吃法很多。有喜歡吃淡合渣的,不添加任何佐料,很稀的,那叫“喝”合渣;有喜歡吃酸合渣的,就將合渣放置變酸,濾掉多余的水分,想吃的時候加熱,放入油和辣椒,很開胃的;現今改良的合渣是將合渣點鹵變得稍干,加入備好的鮮湯,配上豬肉、雞肉、雞蛋等,制作成系列火鍋。恩施特色合渣火鍋以“張關合渣”最為出名,那是食客的最愛。
第三道菜:土家臘肉
一直以來,土家人有喂年豬的傳統,圖的是過年有肉吃,每到農歷的冬臘月,便是宰殺年豬的時候,“泡湯”宴是必吃的,宴請的都是些平時走訪密切的親朋好友。一頓泡湯宴后,剩余的肉全部制作成臘肉,不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好看,入鍋蒸煮,香飄幾里,挺勾人食欲的。
臘肉的制作分四道工序:首先將臘肉分成條塊(不宜太大),便于入味兒和儲存;再將鹽炒熱,也有添加花椒的,那要炒出香味出鍋;之后把肉均勻地抹上溫鹽,放入盆中放置幾天,時間可長可短(短則一兩天,長則十來天),瀝干水分后掛入火坑房或者熏房;最后用松柏枝加上核桃殼、花生殼、桔子皮等柴草煙熏月余,待肉質變棕紅即可。
臘肉不同的部位烹調的方法也不一樣。豬頭通常鹵來吃;臘腸通常用來蒸社飯吃(土家特色美食,后面會介紹到);排骨和豬蹄常燉來吃火鍋;其它部位可與其它菜或蒸或炒,最出名的一道菜品就是鮓廣椒炒臘肉。
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文中圖片均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