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魚】
三月的春天,薄霧蒙蒙,霪雨霏霏,天氣并不討喜。然而靠著窗欞出神一陣,看著這霧氣緩緩升騰,隨風左右晃動,飄飄渺渺,瞬間竟有種臻于化境的感覺。清晨的霧輕而薄,還令人有興致稍作感慨,可到了傍晚,這霧便濃厚起來,能見度越來越低,世界變得朦朧凝重,面目不分,這時的霧,就有些厭惡了??梢娺@世間萬物,自有它“應該”存在的程度,過了就可憎了。愛又何嘗不是跟這春天的霧一樣,若是太濃太厚,過了界限,它就會失去原有的樣子,盲目而莽撞,既看不清周遭的事物,又讓自身失了方向,最終消失于陽光底下。
就如同《無聲告白》一書里,女孩莉迪亞所得到的愛一樣。莉迪亞從小就獲得比哥哥和妹妹多得多的父愛,母愛。她的父母把自己人生中的遺憾轉化為希望,悉數寄托在了這個女兒身上。莉迪亞的父親雖是一名華裔大學教授,然而他一直渴望融入白人的社會,獲得他們的認同,渴望做一名社交達人,因為這些從來就是他無法企及的夢想。莉迪亞的母親則因為不甘心做一個家庭婦人,她發奮讀書,卻因為與華裔教授相愛懷孕而中斷學業,不得不放棄了當醫生的夢想。所以,當莉迪亞繼承了母親的膚色和眼睛、擁有了融入當地社會的“基本條件”時,當她打從心底愿意滿足母親的一切愿望時,她就成了受制于父母親的木偶。父母親對她的偏愛從來就不屑于隱藏,更無懼其他孩子的不滿,他們竭盡所能,把所有可以付出的愛都澆灌在了莉迪亞身上。并沒有人關心她真正在想什么,想得到什么,這自私畸形的愛就像是一個緊箍咒,把莉迪亞綁得緊緊的,直到窒息,直到她獲得真正的解脫。
毫不夸張地說,《無聲告白》這本書是我去年讀過最棒的小說,以愛發聲,卻因愛沉淪。在我們的身邊,有多少個莉迪亞,有多少個莉迪亞一般的孩子,被關注,被過度的愛,也被強制實現父母的理想,被父母失意的人生繼續毒害。這可怕的生活就像一個行刑者,殘酷地摧毀了一個渴望自由和真愛的靈魂。真愛不是控制,太濃重的愛從來就不能使人感覺愉悅。莉迪亞最終選擇用生命的消失來對她的家庭做一個無聲告白,在闃然無聲中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以死亡來控訴父母之愛的用力和壓抑。這也讓她的家庭得到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互相理解和珍惜,他們終于可以宣泄情緒,溝通心事,直到擁緊對方,相互依存。就像濃濃的霧氣困擾我們時,只有風來了,把濃霧吹散,才能重見明朗。但愿我們不用走到這一步才幡然悔悟,因為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悲傷心痛的故事,然而醒悟還來得及:我們不用成就父母,只需做回自己,同樣,我們也無須利用孩子實現理想,只要讓孩子以最舒服的姿態在他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就已經足夠。
有時候我們寧愿大雨滂沱,或者烈日暴曬,也不愿意被這濃霧所困。有霧的世界好像變成一個牢籠,讓人對這看不清的世界惶恐不安。這時我喜歡有風,風一吹,霧氣便能消散許多。若是這風再帶勁一點,即刻就可以撥云見日。有時候,這“風”就像是我們內心那個正面的自己,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渴望強力有勁的“大風”可以適時出現,將陰霾驅散,讓明亮重現。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也許總有一小團霧氣氤氳不散,或許是曾經做錯的一件事,或許是曾經傷害的一個人,當年歲漸長,我們越發被這些小小的遺憾裹住了腳步,想要回頭說聲對不起,做一些挽回的事,卻好像已經沒有了意義。然而生活始終寬容,只要有勇氣面對,這團霧氣最終就會像玻璃上的那些霧氣,久了就凝結成水珠,然后被風吹散。
在《追風箏的人》一書里,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年少時對小伙伴哈桑的背叛和傷害,多少年來他一直負重前行,那些年少無知的錯誤時時刻刻在提醒著他的良心。直到他終于勇于審視自己靈魂深處的罪惡,并且決心贖罪,挽回自己迷茫而彷徨的靈魂。在書的最后,阿米爾像他童年時的兄弟哈桑一樣,追著風箏,他看到了哈桑的遺孤索拉博終于露出了微笑,“它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是的,這個淺淺的幾乎不被察覺的微笑沒有改變任何事情,但是阿米爾知道,這是他努力挽救索拉博所得到的最美好的禮物了。至此,阿米爾內心得到了真正的救贖。我喜歡《追風箏的人》這個悲傷而溫情的故事,它讓我懂得的是,人性始終不完美,沒有人不曾懦弱,沒有人從不犯錯,但是只要良知還在,只要不放棄自己,一切都還來得及。
嗯,我只想在春天里做個好夢,夢里歲月靜好,山河甚美,醒來時便可振作出行,若是霧氣還濃,靜等風來。
【原創勿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