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公眾號【女神進化論】的最新文章:如何避免補償性消費而培養正確消費觀?文章里提到產生補償型消費的原因主要如下:
1.產生負面情緒時
2.當本我與客我發生沖突時
3.當欲望沒有被滿足時,如能力不被肯定時,更易產生能彰顯能力的商品的消費;當失去權力不夠自由時,喜歡大LOGO、稀缺的商品;被他人拒絕、孤立的時候,更喜歡懷舊的商品
結合目前我的現實狀況,顯然是第二種情況更能夠解釋我最近的購買欲。在家過年的時候免不了要見到各種親戚,打扮清新可愛討人喜歡不僅對于自己對于父母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最近自己卻由于將要找工作想要整體朝歐美簡約風格發展,所以對于各種物品的占有欲非常強。還好之前培養的對于金錢的敏感讓我不至于又大手大腳把自己陷入經濟危機,正在克制自己的物欲。
其實對于目前的自己而言,主要是轉型方面的問題,衣著包括上衣褲子連衣裙鞋子包包配飾,打扮還包括化妝的各種物資,甚至還需要從護膚做起。
反思自身,還是需要從源頭開始,先減少物欲,反省內心這是否是自己需要的?買來真的有助于自己的轉型目標嗎?會提升幸福感嗎?
在此基礎之上,再通過列出需要物品的清單,訂出幾大類清單,將類別、件數、預算價格寫清楚,再進行有目的的購買,而不是茫然的在淘寶逛,看見什么先加進購物車于是越看越想買,最后錢也花了,卻仍然還是原來的那個自己,沒有達到整體轉型的目的。
雙十一的時候購物欲最為旺盛,大約是覺得不缺也要暫時先屯著,其實除非做好護膚品使用周期的管理,不然囤護膚品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衣服化妝品等等也是一樣,也不符合斷舍離的理念。
每每看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都對于其中扔扔扔的整理方法深以為然,但每次整理仍然可以找到可以毫無心理負擔扔掉的物品,這也是購物欲太強的弊端之一。
要真正做到控制自己的物欲,還路漫漫其修遠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