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改變

今天參與了《生命的重建》這本書的語音導讀,前趕后錯,分給我的任務正好是這一章。哈哈,拒絕改變。真真的是我的狀態啊!今天找了一個安靜的角落讀書,心很放松,似乎都不覺得是在群里讀書,更像是讀給自己聽呢。今天就寫寫這章內容吧。

改變的第一步是“認識到”。這個認識到更多指的是我們的舊思想,舊觀念。我們留心和注意到它,才可以改變它。這就像是在清掃房間,你先要知道自己有哪些東西,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它,然后才能舍棄它。只有舍棄舊的思想觀念,才能做出行動上的改變。

第二步是學習新事物。放下抵抗,去學習你需要學習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行動才會變得更加容易。不要讓你的抵觸情緒阻礙了你變革的步伐。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做。

一是認識抵觸。有幾個方面,我們的一些行為,改變話題,離開房間,遲到,生病等等,阻止事情進展的一些行為,通常都意味著抵觸。我們會假定別人是造成我們抵觸的責任者。我們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信念也會阻止我們,比如,那樣做不適合我。或者,我們把主宰自己的力量給了別人,作為我們拒絕的接口,比如,環境不允許。我們的自我意向也會限制我們改變,比如,我太矮太丑了。我們會用拖延策略表達我們的抵觸,比如我以后會做。或者我們會以否認的方式拒絕接受任何改變,比如,我對這個問題無能為力。最大的抵觸,可能是以恐懼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我還沒有準備好。我可能會被拒絕等。從這些問題中,我看到了自己很多抵觸的信念。我想和我一樣的人一定不少吧。

有時候會怪自己,沒有毅力,沒有自我約束力。這是真的嗎?當然不是。對自己的毅力和自我約束力,還是比較滿意的呢。其實根源還是自己內心的需要。反復的行為,拒絕改變,一定是這個行為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對我來說,是什么需要呢?也許是我的內在信念“我沒有價值”“我做的一切都沒有價值”。是的,這個信念在我心里,似乎很頑固。這是我的一個固著點。

這個固著點是怎么形成的呢?書上說,幾乎我們所有的模式,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我們三歲以前就已經被我們自己接受了。那時候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就是我們日后對待自己的方式。當我自責時,我責備的是自己內心中那個三歲小孩。

讀到這段話,我試著回想我的三歲,是沒有印象的,但是沒有價值這個信念,卻真的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植入自己心中的。也許就是在那段沒有記憶的童年吧。我想到了自己孩子的三歲。為什么我記不得和她相處的快樂時光了呢?腦子里只有她在幼兒園里怯怯的樣子。還有她驚恐的眼神。還有她一個人獨自玩石子玩泥巴的孤獨。寫到這里,我意識到,是我童年的感受又出來了。我和孩子在一起時,內心總有一種無力感。也有一種煩躁的感覺。我知道,這是我自己內在小孩的感覺。

既然心里住著這樣一個驚恐的,渴望被關愛的小孩。那就擁抱它吧。當我看到一個孩子驚嚇或者哭泣時,總是想去保護它。那么,為什么不保護自己的小孩呢?它需要的是認可,是一個溫暖的懷抱,是無論它怎么樣,都可以被接納被愛的渴望。自己不滿足,指望誰滿足自己呢?

記得有朋友說過,發現老師關注誰,誰的狀態就特別好。這是為什么呢?一份關注,一份認可,會帶來多少動力啊!只是,這種滿足,還是外在的滿足吧。而內心的安寧和滿足,一定來自于自己呢。來自于,時時處處,與自己內在的小孩一起,和諧共處。

嗯。突然覺得,自己也很美好啊!睡個美覺,作個美夢吧。剛才回想早晨的夢,已經不太記得了。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自己要有新的啟程了。夢里卻在為過去的事情忙碌著。在家人的催促下,遲遲上不了路。似乎夢里是確定自己可以趕上飛機的,只是不到最后一刻,就是不想上路。盡管是夢,卻是現實的寫照啊!既然夢里,對新旅程也是期待的。那事實上,自己對改變并不是抗拒的啊!只是需要給自己時間而已。允許自己吧。

我發現內心其實蠻自戀的啊!哈哈,愛自己。我的世界一切都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