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聽過一個叫做《抱牛功夫》的故事,說的是一個人堅持每天抱牛上下山,從牛崽到牛長大終于練成大力士的故事。我們身邊有很多這種“水滴石穿”的勵志故事:從小堅持練習彈鋼琴長大成為鋼琴家,從小堅持打臺球長大成為臺球世界級冠軍……,這時候有人告訴你:酒量小不要怕,每天一杯酒苦練酒量,酒量就會好起來的,你覺得會實現嗎?
?????? 問題的答案得先從酒精進入人體的消化代謝過程說起:酒進入人體內部主要會經過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等部位,體內酒量只有不足10%可經由尿液、呼吸、汗液以及唾液等直接排出體外,剩下90%以上的酒精少部分由胃吸收,大部分由十二指腸和空腸吸收,從而進入肝臟進行代謝。在肝臟的酒精代謝過程中,酒精首先在乙醇脫氫酶(ADH)作用下轉化成乙醛,再經乙醛脫氫酶(ALDH)作用轉化為乙酸,乙酸進入血液后然后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
?????? 從酒精的代謝過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酒量大小主要由肝臟的解酒功能決定,具體來講是由乙醇脫氫酶(ADH)和乙醛脫氫酶(ALDH)的多少決定的。那么問題來了:通過長期的飲酒鍛煉能不能提高體內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含量從而增強酒量呢?答案是不能,因為這兩種酶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Raymond L.White甚至已經發現飲酒基因存在于15號染色體上。也就是說,即便一個人堅持每天喝酒也無法提升自己的酒量,因為解酒的脫氫酶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為什么一些人經常喝酒會感覺酒量還是會有所增加呢,那是因為身體對酒精的反應因頻繁刺激而逐漸變麻木了,如果這時候以為自己的酒量增長而不管不顧地拼酒,就好比麻醉狀態下割傷口,感覺不到痛但傷害一直都在。
?????? 一般來講,乙醇脫氫酶人們普遍具有,乙醛脫氫酶卻會因人而異。如果缺乏乙醛脫氫酶,那么人體內會集聚大量乙醛,造成血管擴張,引起臉紅反應(學名叫做酒精性臉紅反應),所以江湖傳言臉紅的人能喝的觀念是錯誤的。由于臉紅反應常常發生在亞洲人身上,也有人稱之為“亞洲紅臉”。從“亞洲紅臉”由來可以看出,正常情況下歐洲人的酒量是大于亞洲人的酒量的,美國進化醫學專家沙倫·莫勒姆在《病者生存》中這樣解釋:在人類早期城鎮聚集時面臨衛生設施和水源管理時,歐洲人采取把水發酵的方式來凈化水,而亞洲人則采取煮沸或泡茶的方式來凈化水,這小小的差異讓歐洲人在凈化的過程中,承受更多的酒精壓力而促使他們酒量大增。
?????? 酒量是先天造就,無法后天練成,可是酒桌上難免會有遇到難以推脫的時候,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 首先,你得了解自己是否真的能喝,判斷自己什么時候不能喝了。如果你喝酒時出現大量發熱、出汗等,那么恭喜你是一個很能喝的人,因為你體內的兩種脫氫酶活性都很高,能夠迅速將酒精轉化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和熱量;如果你喝酒很快臉紅,這是缺乏乙醛脫氫酶,需注意少喝,喝酒臉紅的人更容易出現頭暈、惡心想吐的癥狀;如果你喝酒突然臉白,那你千萬千萬不能再喝了,因為你連乙醇脫氫酶都缺乏,導致酒精蓄積血液攜氧能力下降,最容易發生急性酒精中毒現象。
??????? 其次,你得確認自己是否為自己不喝酒找了一個適合推脫喝酒的理由:開車不喝酒是常識,但如果對方給你請了代駕;備孕不能喝酒也可以理解,可如果你已經過了備孕的階段;服用含有頭孢類的藥物不能喝酒,但千萬不要讓對方發現藥瓶只是你拒酒的道具……拒絕喝酒的理由有很多,目標只有一個:自始至終都不要喝酒。
?????? 再者,如果非得喝酒,可以在喝酒前吃些高淀粉、高蛋白的食物,一來可以減少酒精對胃壁的刺激;二來食物和酒精混合可以降低酒精濃度,延緩對酒精的吸收。選擇飲料時少喝碳酸飲料,因為碳酸飲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會迫使酒精很快進入小腸,小腸吸收酒精的速度要比胃快,從而更容易醉酒。喝酒別喝急酒,慢慢喝給體內脫氫酶充分的時間來解酒,這樣才不容易喝醉。
??? ? 最后,不要相信解酒藥的靈效。2005年,英國和荷蘭的科學家通過實驗驗證常見的解酒方法,包括3種藥物、4種食療方法等。結果顯示,標榜具有解酒功效的藥物多含氨基酸、維生素和各種活性酶,多半起到安慰劑的作用,頂多有緩解頭痛、惡心的作用,但絕不會使你酒量突飛猛進。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并不存在真正的解酒藥,解酒的脫氫酶是由身體的遺傳基因合成,不能通過飲食等方式從外獲取,因為脫氫酶本質上是一種蛋白質,飲食進入體內也會被腸胃分解為氨基酸才能進入血液。
?????? 歸根一句話:酒量乃先天決定,后天練成的只是喝酒的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