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思考
1.本質思考的價值
是一個人重要的基本通用型能力,能看穿事物本質發現背后的主要規律癥結矛盾,可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發現問題本質的4種方法
追問法,連續追問直達根因
框架法,整體分析 搭建框架 逐塊推進 聚焦重點
類推法,不同領域本質遷移使用
假設法,依據事物本身理解給出假設,然后驗證。
3.4種方法的共性
符合邏輯,簡潔本質,認知是一個由淺入深漸進過程。
課后練習
對一個事物的認知是一個由淺入深層層下探的過程,不過經過練習思維能力的提升可以加快對事物本質的理解。
同學作業
案例一
(一)我為什么要學習U型思考?(追問法)
想學習思維方法
為什么要學習思維方法?
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為什么要提升思考能力?
想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
為什么要提升認知深度?
想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更好的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更好的解決遇到的問題。
(二)5why法的價值在于
1.通過層層追問,挖掘本質,方法相對比較簡單,容易掌握。
2.5why法的使用,對于前面“問”的部分~“如何提出好問題”起到了訓練和鞏固的作用,有助于習得提出核心問題的能力。
3.個人認為,5why法在“問”與“挖”這兩者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便于快速進入,挖掘本質。
(三)5why法的適用場景
1.對自我的探索,通過不斷的追問,可以挖到不曾覺察到的部分,更清晰自己的行為模式、優勢及劣勢等等,可以提升自己的覺察力和洞察力。
2.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適用于領導力(或心智)教練幫助學員厘清目標或找到現象背后的核心問題。
熟悉的方法框架:演講、寫作、匯報時的SCQA架構,即情境、復雜性、問題、答案的套路和框架。
職場競爭力:學習能力、專業技能、溝通表達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視野和格局。
為什么自認為工作做的不錯,卻沒有得到很多領導和同事的認可?通過喬哈里窗格來進行分析,自己知道和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和別人不知道,進行二維四象限的分析:1.自己的公開象限不夠大,導致別人對自己不夠了解和不夠信任;2.隱私象限過大,很多以為表達了但其實并沒有做到;有盲點象限,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所以本質問題是有盲點象限,公開象限不夠大,隱私象限有點大。那么本質解就是自我揭示和懇請反饋。
案例二(追問法)
我為什么經常感覺沮喪?
我沮喪是因為給老板匯報工作后沒有得到回應。
為什么沒有回應我會沮喪呢?
因為可能是自己工作沒做得好。
事實是這樣嗎?
不一定,有可能是老板沒時間回應,有可能老板覺得沒有必要回應。
老板回應工作做得不好,我會沮喪嗎?
會的,可能好一些。我更希望老板為我的工作點贊。
我為何這么在意點贊?
我需要得到認同。
為什么?
我是一位自卑的人。
自卑的原因?
童年經歷。
怎么解決此問題呢?
心理層面修復,同自己和解。下一次碰到此問題,要洞察到此本質原因,豁然一些。
案例三(框架法)
熟悉的方法框架:演講、寫作、匯報時的SCQA架構,即情境、復雜性、問題、答案的套路和框架。
職場競爭力:學習能力、專業技能、溝通表達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視野和格局。
為什么自認為工作做的不錯,卻沒有得到很多領導和同事的認可?通過喬哈里窗格來進行分析,自己知道和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和別人不知道,進行二維四象限的分析:1.自己的公開象限不夠大,導致別人對自己不夠了解和不夠信任;2.隱私象限過大,很多以為表達了但其實并沒有做到;有盲點象限,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所以本質問題是有盲點象限,公開象限不夠大,隱私象限有點大。那么本質解就是自我揭示和懇請反饋。
案例四
2020年的春天,劉強東卸任京東掌門人,這是為什么呢?劉強東是個能人,他肯定還想干。他也還能干。他的離開肯定不是知足常樂歸隱山林。一定是有不得已的原因。
那么這個原因應該就是他阻礙了京東的發展。就目前來看京東發展遇到兩大瓶頸:人才儲備和核心競爭力。
人才儲備方面,劉強東是個敢打敢拼的能人,是一個“大家伙跟我上”的人,是一個能“干給你們看”的人。但是他的缺點就在于太能干了,事必躬親,沒有給手下留有充分的發揮空間。此處他應該多跟馬云馬老師學學“我給你們授權,你們來干!”
京東很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京東物流。但是要配送速度快,勢必要配送能力“供過于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配送。另外京東斥巨資構建的智能倉儲也同時受到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以及以拼多多為首的社交電商的威脅。拼多多用C2M模式,供應商有計劃的大批量生產,從根本上解決了倉儲的問題,使得智能倉儲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劉強東不論是自身的性格,還是一貫以來強調要著重發展的物流能力,都阻礙了京東的發展。所以,他的離開或許對京東來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案例五
問:為何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卻進步不大?
挖:缺乏深度思考,缺乏反復記憶強化,沒有把學的東西化為自己的知識。
破:改變只學不思的習慣,內化知識,反復強化,提高學習效率,鞏固學習成果。
立:和優秀的人一起學習,積極思考,升級思維,共同進步。
案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