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很多人說一讀《水滸》,滿眼都是“鳥”,太過俗氣,其實讀懂了其中的“黑話”,就知道《水滸傳》真是一部精彩的著作!
一、緣起
嫁給武大郎,潘金蓮心中并不如意,所以見到武松后,她心中有了春意。
那一天,潘金蓮獨自在家,她開窗戶時不小心將撐桿跌落,剛好砸到過路的西門慶頭上。
風流倜儻的西門慶一抬頭,就發現樓上的如花美眷潘金蓮。
潘金蓮連忙賠禮:“奴家一時失手,官人休怪。”
西門慶整理一下被砸歪的頭巾,彬彬有禮:“不妨事,娘子請尊便?!?/p>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樣的男子,自然讓潘金蓮心中一動,她慌亂的不知該如何回答。
正在尷尬時,旁邊賣茶的王婆探出頭來,一見這情形,她就知道有錢賺了,于是她接話:
“誰叫大官人非要從這屋檐下邊走,打得正好!”
這句話看似是幫了潘金蓮,但其實卻意在吸引西門慶的關注,機靈的西門慶“就坡下驢”,接著賠禮:“倒是小人不是,沖撞了娘子,休怪!”
潘金蓮和西門慶相互謙讓了一番,潘金蓮關上窗戶,王婆看著西門慶走過來。
作為有名的媒婆,王婆自然認識財大氣粗的西門慶。
二、“黑話”
西門慶見潘金蓮關了窗,因為剛才王婆搭話,很有頭腦的西門慶就意識到這是一個不錯的“助攻”。
但王婆是個賣茶水的,西門慶之前沒有過接觸,也不好直接開口求人。于是他問:“間壁這個雌兒是誰的老?。俊?/p>
王婆等的就是這句話,但她卻回答:“他是閻羅大王的妹子!五道將軍的女兒!問他怎的?”
王婆為何這樣回答?
因為她和西門慶一樣,都在試探,而且書上說:
(西門慶)從小也是一個奸詐的人,使得些好拳棒;近來暴發跡,專在縣里管些公事,與人放刁把濫,說事過錢,排陷官吏。
大家不要把西門慶當作一個“繡花枕頭”,他能將從他老爹手里結果的小本生意做成商業巨頭,自然也是個“人精”。
因為知道他從小奸詐,會武功,還與縣城官吏有往來,王婆也有保留,害怕自己吃虧。
西門慶自然明白其中道理,所以他后來有事沒事就往王婆那里跑——先熟悉關系再做生意。
“老人精”王婆自然知道西門慶的意思,她也知道要“釣魚”就不能讓他輕易得手——太過輕易的東西往往不被重視,當然沒錢賺。
所以王婆一直顧左右而言他,其實就是在討價還價。
這樣的事情,西門慶如何不懂,他自然知道,不給點甜頭,王婆是不會幫自己的,于是他就問王婆兒子的情況,并表示可以讓她兒子跟著自己,這相當于給王婆一個暗示:我表明態度了,該看你了。
王婆這才笑呵呵把西門慶送走,她決定下次就“打開天窗說亮話”——凡事有個度,自己總是拖著,搞不好西門慶就去找別人幫忙了。
于是在下次,西門慶上門后,王婆主動上前:“大官人吃個梅湯?”
“梅”與“媒”諧音,也就是要做媒的意思,西門慶聽出了王婆的意思,就表示要多加點酸,一切都在不言中。
王婆端來梅湯,西門慶端著碗又把話題往潘金蓮身上引:“王干娘,你這梅湯做得好,有多少在屋里?”
西門慶很上道,王婆也很高興,她干脆表示:“老身做了一世媒,哪討一個在屋里?”
王婆的意思很明確,你不就是想讓我幫你做媒嘛,那咱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
西門慶也很狡猾,他明白王婆話里的意思,但卻假裝沉穩起來,就像沒聽懂,回答一句:“我問你梅湯,你卻說做媒,差了多少?”
這就是要“上鉤”了。
王婆心里暗暗高興,知道這筆錢自己賺定了,于是才不緊不慢回答:“老身只聽得大官人,問這媒做得好,老身只道說做媒。”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西門慶也不再裝傻,干脆說開:“干娘,你既是撮合山,也與我做頭媒,說頭好親事,我自重重謝你?!?/p>
聽到了承諾,王婆就表示要給西門慶吃個“和合湯”,西門慶迫不及待,連聲稱好,還讓把湯放甜些。
兩人閑扯了幾句西門慶媳婦同不同意后,就進入了正題。
王婆說自己身邊真有一個合適的女子,長得非常標致,不過年齡大了一些。西門慶連忙說只要長得好看,大幾歲也沒事。王婆接著說:
“那娘子戊寅生,屬虎的,新年恰好九十三歲?!?/b>
西門慶很聰明,立刻拿出一兩銀子給了王婆,王婆拿到錢,喜笑顏開,立刻給西門慶泡了一杯“寬煎葉兒茶”——你就寬心吧,我老婆子一定幫你把這件事搞定!
不過,精明似王婆,又提出了“潘、驢、鄧、小、閑”五個必要條件:
“大官人,你聽我說:但凡捱光的,兩個字最難,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驢兒大的行貨;第三件,要似鄧通有錢;第四件,小就要棉里針忍耐;第五件,要閑工夫:這五件,喚作'潘、驢、鄧、小、閑'。五件俱全,此事便獲著?!?/p>
這五件事,對西門慶來說并不算事,于是他笑著起身說了句王婆是瘋婆子,就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兩人的協議,也在彼此心照不宣的“黑話”之中達成了。
三、啞謎
王婆在介紹時,只說了“新年恰好九十三歲”,為何西門慶聽后立刻知道就是潘金蓮,而且心癢難熬呢?
這里,其實是王婆給西門慶打得啞謎,畢竟把一個有夫之婦介紹給別人不太好聽。
為什么說潘金蓮是“新年恰好九十三歲”?
這個問題的謎底是:9+10+3=22,當時的潘金蓮,正是二十二歲。
在書中,作者特意在這一回中交代了潘金蓮的年齡,就是為了與王婆的這句話相呼應:
武松到武大郎家里吃飯,潘金蓮沒話找話跟武松聊天。
她主動問武松的年齡:“叔叔青春多少?”
武松回答:“虛度二十五歲”。
潘金蓮回話說:“長奴三歲。”
西門慶不傻,他自然早就打聽到了潘金蓮的年齡,所以聽到王婆的話后,立刻滿心歡喜地離開了。
很多話,一定要聽出背后的意思,這才叫“弦外之音”,很多事,一定要看到表面之下的真實這才叫“人情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