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他們不僅在各自的領域內很卓越,而且他們所了解事物的廣度、深度都遠超常人,并且能緊緊抓住趨勢。有時候會有這樣的困惑:他們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自己用同樣的時間能達到跟他們相同的層次或超過他們嗎?
今天看到笑來先生文章里的一段話,說的是同樣的事情。
如果這世界里有一些終將發生的改變,那改變就好像是磁鐵,與此同時必然會有一些好像是鐵一樣的人被它所吸引——這就是為什么當改變來臨的時候,一些人無論如何都無動于衷,而另外一些人卻可以很“天然”地參與其中的根本原因罷?
如何變成“鐵”,被動地被磁石牽引。最重要的一點是:“拼命思考未來”,這是笑來先生總結一天的結果。
思考未來,而后活在未來,按照未來的你所需要的標準去學習、去工作,這是笑來老師的方法論,而他也是一直這么做的,于是他活成了令人敬佩、向往的狀態。
當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活在當下”,其實本意是教人做好當前手頭的事,腳踏實地。可大多數人,他們是活在當下的,也確實把當前的任務完成了,可最終卻沒做出多少乏善可陳成績。還有一句話經常聽到:不要局限當前,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告誡我們說做事情、決定要從長遠處著手。這兩種說法乍一聽都很有道理,但其實應該結合在一起看:做計劃從長遠著手,然后結合當下情況,腳踏實地去做。仔細想想,其實這就是“活在未來”四個字。活在未來,就是根據當前現狀,靠邏輯去推理未來會發生什么,然后按照未來的標準去學習、工作。活在未來,精準的概括。
“我們永遠不要在容易和艱難之間選擇,要在錯誤與正確之間選擇”。這么簡單明了的道理,真的有多少人踐行了呢?有時候明知道怎樣做會更正確一些,可還是喜歡較容易的事情,總是以一種寬容的方式與自己和解。
言易行難,繼續實踐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