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醉 --“ 再別康橋”

偶然的機會接觸林徽因,便甚是喜歡于是惡補了許久,多次讀到她與徐志摩,再遇“再別康橋”

不經意間有一種凄涼從心底而然,才子佳人在錯的時間遇見,康橋下,多少次對望,多少次回眸一一閃現: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正如我聯想的,徽因走進志摩的視線,是不經意間,輕輕的走入而徐志摩走入林的內心,是輕輕的滲透,雙方被彼此相互吸引著,沒有安排,沒有刻意的去吸引,就在不經意間,在彼此間留下深痕,每次相遇后的分離就如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襯托著十六歲,正是青春年華的林徽因在康橋之下,遇到才氣縱橫的徐志摩,或許牽手,或許并肩,對奕詩文,講述國外風情;所以有從波光里徐志摩看到的艷影,因為他把她想成精神伴侶,是僅有的,是對的人;所以他快速的投入進去,猛烈的追求開來,用林徽因的回應:志摩的愛太濃烈,那炙熱的溫度正如曼陀羅,這種花開之時就是凄美的開始,所以理性的徽因還是回絕了徐的柔情蜜意和那份炙熱的愛,選擇了合適自己的梁思成。

但是徐志摩認定的人,就會一直抱著絲絲希望繼續追求下去,他就是那個與事揮灑自如,對友談笑自若,即使走入紅塵中也是心中無妓,隨意灑脫的模樣,面對詩歌的認真,沒有絲毫的矯偽,那種癡和那種孩子似的認真,令當時的文人墨客驚訝無比,也是這番才情深深的吸引了林徽因。

就是這樣的徐志摩,為了爭取到林的芳心,穿越大西洋走遍半個中國追尋著林徽因,始終點燃著自己的希望,哪怕她的身邊已經有人相陪。

了解一段關于徐志摩的追愛事情后,再來讀遍“再別康橋”,彷若能讀懂每個文字內描述的畫面,又能領悟字里的心酸,康橋是他們原來熱戀的地方,如今再重溫,卻是孤影一人,獨自徘徊,昔日的畫面反復出現,可惜他的那朵白蓮卻在別處盛開。

千般的不舍于“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中:不舍如何,炙熱的愛又如何,他心中的徽因只存在于曾今的美好,在他們共同的記憶里,未來的路固然不是一起走,所以徐是沉默著自己,無奈于當晚。

一首詩,第一次會面是因為詩詞優美,第二次會面時,每一句,打動著我,每個字讓我想到背后的故事,一句一畫面,一個才子,一個佳人,眼神交匯處還可以看出彼此的相惜,但卻靜止于時,再往下體會,有種淚是無聲的,只是在心底撕心裂肺,為才子的惋惜而已。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 ? ?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 ? ? ?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 ? ? ?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沈淀著彩虹似的夢。

? ? ? ? ?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滿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 ? ? ?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酒不醉人人自醉,我想詩也一樣,如你和我一般,也是一起沉醉罷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