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95、00后的年輕人來說,決定你能否扎根一線城市的,不是985、211,而是你父輩的財富積累程度。一線城市對于家境一般的人早已關上了大門。
聽起來殘酷,但這就是事實。
過年跟定居一線城市的表弟(夫妻軍航工作,房子兩套)聊天,說起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他說前多年畢業生都是削尖了腦袋往一線城市鉆,但現在都理智了許多。
高額的房價、各種限購讓人不得不望而卻步。他自己也是剛好趕上了好機遇,加上岳父雄厚的資金加持,才讓他很快站穩腳跟,要是放在現在,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小我兩歲的堂妹,也是十多年前定居一線,跟老公都是銀行職員。之所以很快買房,也是婆家的全資贊助。
本來小家是安在崇文區,但為了孩子能享受西城區的教育資源,又狠狠心花幾百萬買了小破舊的學區房,孩子小學畢業后轉手一賣,還小賺一筆。隨后又在初中邊上租了個房子,賣房存款利息剛好夠付這邊的房租。
還別說,小小年紀,挺會倒騰的。
中國人對于“房子”的執念根深蒂固,房子、車子、票子,房子永遠排在第一位。房子在哪、心在哪、家就在哪里。只有自己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家,才是生活與靈魂安放最踏實的地方。
作為一名資深北漂,環顧身邊:凡是能留下來的,都是有房子的,而且至少是十多年前買的,市區的、燕郊的,再不濟為了孩子上學買在了天津;而很大一部分最終還是回到了老家,在三線城市買房定居,事業重心也慢慢轉移回老家。當然這是象我們這樣的70、80后,屬于闖進一線又被淘汰的一代。
對于現在的年輕人,盡管北上廣有致命的吸引力,但想要“扎根”的話,如果家里沒有礦、或者很多套房(一朋友就是賣了自己三套房,支援兒子留在了一線,自己卻是一朝回到了解放前),還是需要慎重。
“一線賺錢,準一線或二線定居”,我很認同現代年輕人的這種思路。
不得不承認,一線城市的賺錢速度超乎你想象,年終獎20萬的外甥就足以說明這一切(前面有一篇文章詳細說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
一線城市機會多、薪資高、福利待遇好。畢業的前幾年可以好好闖一闖,積累一定的經驗和財富,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在打好基礎之后,可以考慮到準一線或二線買房。
當然也得選擇在自己購房能力可承受范圍之內,同時兼顧自己未來事業的發展。建議選擇離自己家鄉不要太遠,這樣更容易適應氣候環境及飲食習慣,將來也能照顧到年邁的父母。
如若是想回老家(二線除外)買房,我勸你果斷放棄。因為它不僅占用了你的首套貸款名額、變現升值慢,而且還將影響你未來的生活質量,更關系到你下一代的成長。你要從你這一代開始為他創造托舉的條件,助力他飛的更高,而不是跟著你被迫逃離。
說了這么多,其實一個人只要肯拼搏上進,無論把他放在哪里,都會生活得很好。沒有能力的人你就是把他推上去,他依然會跌落下來。
一個人只能賺到他認知范圍之內的錢。你所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這個世界的公平在于:當一個人的財富大于他的認知時,這個世界會用100種方法來收割你,直到你的能力與財富匹配為止。
所以,歸根結底,你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用實力、用拳頭來讓這個世界為你臣服。
愿我們都能早日得償所愿、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