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6幼兒觀察記錄

時間:2016年9月

地點:教室

人物:吳楓

具體記錄:一天上午我上完美工課之后,清理彩筆的時候發現有一盒里少了兩支,于是我就舉起盒子問:“小朋友們,這盒里面少了兩支彩筆,小朋友們找一下,看看地上有沒有?小朋友們都積極地去找,結果異口同聲地說:“沒有。”這就怪了,剛用過就怎么就不見了呢?’我很納悶。然后我叫小朋友們摸摸口袋,看在不在自己的口袋里,小朋友們還是說沒有。這時黃思彤小朋友大聲喊:“老師,在吳楓荷包(口袋)里。”我看著吳楓,吳楓連忙說:“不在。”他很委屈地看著我。為了證實,我還是得親自去看一下,果然在他口袋里,這是第一次,我沒有批評他。

后來又有一次,胡一陽小朋友哭著喊:“老師,我的手套不見啦!”我就開始查了,就問:“哪個小朋友看到了胡一陽小朋友的手套,結果小朋友異口同聲說是吳楓拿了,我去看看他的口袋,真的是他。從這以后我就開始觀察吳楓這個孩子,發現他經常拿油畫棒或者玩具,只要是他喜歡的他都想裝進口袋帶回家。我也沒有批評他,只是在心里納悶,為什么吳楓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呢?

分析原因:

1.孩子還小,自控能力差,看到自己喜歡或者感興趣的東西會忍不隹拿來看看,玩玩,無意識的就揣進了自己的口袋,這樣就成了一種習慣。

2.三歲左右的孩子分不清物主所屬關系,認為自己喜歡的就可以拿;他認為學校跟家里一樣,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隨便拿。

3.吳楓家里有一個姐姐,在家人的傳統觀念中,比較重男輕女,或者都偏愛小的,大人處處以小為中心,導致吳楓在家或是學校處處以自我為中以,他以為學校和家里一樣,只要自己喜歡,別人都讓著他,導致他有這種行為。

4.學校里的東西恰恰是他家里所沒有的,他有強烈的占有欲望,希望可以帶回家玩。

措施:

1.單獨和他溝通交流,了解他心里的真正想法,并告訴他這是幼兒園里的東西,不能帶回家。

2.如果孩子一時改不了這個習慣,就給他時間慢慢地改變,可以用一種方式對他說:”如果你喜歡,你今天帶回去玩,但你明天必須帶回學校還給老師,這樣讓他有個緩沖的心情和想法。

3.單獨與家長溝通,用委婉的語言提示家長,比如說:吳楓好喜歡幼兒園里的XX東西,他玩過之后想帶回家玩,但我怕影響了孩子的習慣,就沒讓他拿。家長聽了自然會明白,也會配合教育好孩子。

4.當他還回東西之后,在集體幼兒面前加以表揚,讓他懂得怎么樣做才是對的;在學校多表揚那些行為優秀的孩子,鼓勵吳楓也向他們學習。

效果檢測:經過家園共育,吳楓確實改掉了這個不好的習慣,他不再拿別人的東西或學校的東西了,當他撿到東西時也會主動交給老師,說:“老師,那不是我的。”吳楓這種改變值得表揚,我也很高興。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