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年前,現東京都日本橋附近,有一條叫大傳馬町的街上,開了一家和紙老鋪“小津和紙”,經歷大地震,戰爭,幾經變遷,保留下來了這家古老的造紙企業。如今企業主已經不是小津家族,矗立在首都高速公路旁的這座大樓,也已經存在了40多年。
今天和來自早稻田和慶應大學的研究生,訪問學者,社會人等一起,親身體驗了和紙制作。造紙術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從中國學習后加入了自己獨自創新的成分,就幾百年來精益求精,保護了這一古老的造紙技術。和紙不同于一般的紙,由于纖維長,不容易折斷,結實到可以做衣服,裝飾墻壁。有一件展出的白色婚紗,價值30多萬日元,曾經真有人穿著這件衣服走入婚禮殿堂。
我們體驗造紙僅僅是最后的幾道工序,抄紙和干燥,簡單的動作真實踐起來并不容易,完全手工控制紙的厚度和勻度,成品的每一個紋理都傾注了造紙人當時的力度。據說為了造出來好的和紙,最好是冬季細菌滋生細菌少的時候,手插進冰冷的水里,撈起來白色絮狀水,在極其細密的竹簾上均勻留下一層纖維,除掉水分,反復幾次,從竹簾上卸下來,空氣機整平,高溫鐵板上干燥。最后成品揭下來也有講究,向上抬起才不容易出卷。
這座大樓里寫著孔子的「溫故知新」,看到自己國家的文化得以保存傳承,既高興又遺憾。日本創業超過100年的企業有2萬家以上,是世界企業第一長壽大國。這也讓我想到,一家小小的拉面館,天婦羅,甜品店,都能長久不衰得經營著,好的東西保存下來,任何細節不怠慢,日本的“匠心”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把我們過去很多很好的傳統也保護和發展起來。今天來參加活動的有一半以上都是學生,或是剛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有學習媒體的,專門研究文化保護的,聽大家發言感受很深刻,大家想到的不光是敬佩這些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對文化的憧憬。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把這種好的東西帶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