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年前,家中父母總會問今年要不要回去,現(xiàn)在又加上老姐與老哥,還有姐姐家的二個小孩。
上周末,哥哥和姐姐二家人一齊去鄉(xiāng)下父母那里,所謂鄉(xiāng)下其實算城郊,踩電單車很近的路程。中午一家人熱熱鬧鬧吃餃子,姐姐家的孩子拍了很多合影發(fā)我看,父母面相確實比印象中要顯老一些。如何能不老?我們自己也在一步步變成熟呢。
心中五味雜陳,怎么不想家,當然想家。提到家,往往近鄉(xiāng)情怯,有許多情緒堵在心頭。這幾年打電話回家,媽媽接電話總是說聽不清我說什么,往往是我在這頭扯破嗓子喊,媽媽還嚷嚷著聽不太清楚。一個小時的通話時間,一多半是在喊電話中渡過。
所幸爸爸還好,每次和媽媽聊完,也會和他再聊上一陣,說一下學(xué)習(xí)和工作,讓他們二老放心。在電話里和媽媽說不清楚的事情,再和爸爸重新講一遍,讓他多安慰一下媽媽。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父母都在一點點地老去。一直以來父母之于我的意義,不僅是他她們生養(yǎng)了我,給了我生命,而是通過他們,我知道我是有根的。無論我飄向多遠,流浪在何方,我是有家的,有父母在,我永遠是有家的孩子。這種精神意義上的支持,很重要,盡管我的父母未必懂得我這種情懷。
在我看來,一個家庭幸福的樣子,就是父母俱在,身體還算健康,兄弟姊妹們各自打理好自己的小家,孩子們聽話懂事不給父母親添堵,在過年時能吃上無數(shù)頓團圓飯。
猶記得若干年前回家時的情形,飛機要很晚才到襄陽機場,姐姐和姐夫開著車很早就到機場外守候。接到我后,一路開著夜車回到哥哥家,嫂子已煮好熱騰騰的餃子等著大家一起吃。
之后的所謂過年,就是一直吃吃吃玩玩玩。多數(shù)住在哥哥家,長嫂如母,一力承擔(dān)起照顧我們的責(zé)任,我雖是大個女了,卻一直受家人的照拂,在家中也沒怎么做過飯。如今想來,我是有多么的不懂事。其實親人的付出,都是默默無聲的,因為太過平常,反而令我們不在意,太過習(xí)慣,不覺得那就是愛。
在老家的時候,吃住都在哥哥家,偶爾也會去姐家蹭飯吃,或者和姐姐一起去澡堂洗澡,一起去美容,一起去吃老燴面,一起逛超市,甚至只是一起在街市上散步。現(xiàn)在想來,都變成美好的回憶。
記得臨回深的那幾天,去鄉(xiāng)下和父母住在一起。晚上和媽媽躺在一個被窩里,有說不完的話,其實都是一些很瑣碎的事情,媽媽卻想一聽再聽。
每天在村子里閑逛一下,到隔壁鄰居家里喝茶;或者和爸爸一起去田里忙乎。下雪的時候,家里后院廚房旁邊有一枝臘梅樹,開著很多黃色小花,十分嬌艷。清晨起床,和老爸一起鏟走院子里的雪。有時,站在院子里看別家屋頂上的積雪發(fā)呆。天氣放睛時,會看到媽媽養(yǎng)的雞仔們,竟然都飛上樹梢,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我知道我們姐兄妹三人已走得足夠遠,姐姐高中畢業(yè)早早嫁了人,哥哥也很早成家立業(yè),都在縣城安了家,和土地的關(guān)系已逐年變得稀薄,唯有父母和老家的爺爺還延續(xù)著與土地之間的感情。靠著它們生活,指著它們終老。
而我,是爸媽三個孩子里最任性的那一個,走得最遠,走得最讓人不省心。我走的這一條路,一直不按尋常路走,害父母操心很多,擔(dān)心很多。我知道,未來的我有可能走得更遠,可能會一直這樣流浪下去。這是我的宿命,也是父母的宿命。他們生了我這樣不安分的小孩,注定要為我擔(dān)著許多心,有著許多牽掛,或許這就是我們生而為人在這一世的牽絆吧。
很多時候,看到父母的照片,會在心里低呼,不要老不要老,我們要一直一直在一起。卻擋不住自己也在往變老的路途上狂奔去,這是最讓人覺得悲哀的。
我想,我們時常說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不是提醒我們不要做后悔事,而是告訴我們,在尚可陪伴時一定要想盡辦法,多多在一起,多創(chuàng)造一些美好回憶,讓愛可以象小溪水一樣緩緩流淌出來,這才是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