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老師的博文對知足常樂做了詮釋:
它的典故來自于辜鴻銘先生的一個嗜好,喜歡妻子裹足的小腳,辜先生一旦無聊的時候或者想寫作沒有靈感的時候,就會讓妻子脫掉鞋子,聞聞摸摸,自得其樂,然后立馬會文思泉涌,妙筆生花,他還常常自豪的和身邊的朋友炫耀自己這個嗜好,說妻子的小腳是自己的興奮劑。這其實也透露出了一種原始的幸福,愛妻子愛她的所有。
鄭老師對知足常樂做了駁論,知足不要長樂。因為知足不會常樂,知足是針對 “欲望大和恐懼大” 的人所說的,唯有懂得知足的人才會感受到內心的滿足,但是真正的 “樂” 不是知足,而是在知足的基礎上遵循道德,承擔責任,無我利他,止于至善,感受到自然和個人的和諧統一,這才是中國人所說的真正的“樂”。讓我們走出舒服區,不要沉浸在自己的知足當中,否則就會停止成長的腳步,否則還是自私的表現,唯有知足不常樂,才會不虛度光陰。從小的格局提升到家國情懷的境界,幸福小家同時幫助大家,貢獻國家。唯有付出不求回報才是真愛,所以學會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生活中不斷的去踐行,在愛中歷事煉心,才是硬道理,不枉來世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