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電影《無問西東》正在熱映。影片中,王力宏飾演飛行員沈光耀,這使他成為觀眾中呼聲最好、承包所有淚點的角色。
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出身名門,是西南聯大學生。他在國家危難、同胞顛沛之際,不顧家訓,毅然決然地棄筆從戎,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并為戰區同胞及祖國獻上了自己最絢爛的青春和最赤誠的真心。
我在感動之余,忽然想到,之前曾經讀過林徽因的一首詩《哭三弟恒》。1941年,成都,日軍利用惡劣天氣,以詭異的云上飛行方式奇襲中國空軍雙流基地,一個年僅23歲的中國飛行員不顧日機的轟炸掃射,冒死登機,起飛迎戰,在跑道盡頭未及拉起就被擊中,壯烈殉國。這個中國飛行員有一個姐姐叫林徽因。三年后,林徽因為她的三弟林恒,寫了一首哀婉的長詩,就是這首《哭三弟恒》。
可見,在當時,名門子弟去做飛行員而為國捐軀,并非罕事。我不禁好奇,王力宏所飾演的沈光耀在歷史上是不是也真有其人呢?
02
上網一查,果然確有其人。他就是1928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才子——沈崇誨。
他出生于富裕家庭,是那個時代的“高帥富”。1932年在清華大學畢業不久,他放棄了在綏遠優渥的工作,冒著大雪趕到杭州投考航校,被錄取入轟炸科,畢業后留校任教官。
1937年七七事變后,8月13日,日軍又大舉進攻上海。
8月14日,沈崇誨奉命隨第二大隊轟炸日軍第三艦隊。激戰中,正遇日軍在碼頭登陸,遂轟炸之,并炸毀堆在碼頭上的日軍軍火,使日軍傷亡慘重,旗開得勝。
8月19日晨,沈崇誨再次奉命轟炸敵艦,適遇敵戰斗機襲擊南京、杭州,其護航戰斗機被迫迎敵,遂在無戰斗機護航的情況下,與第九中隊飛行員升空執行任務。沈崇誨飛臨日軍艦時,所駕2904號飛機突然發生故障,尾部冒出濃煙,速度減慢,脫離戰斗隊形。此時,日軍旗艦“出云號”正指揮航隊與中國空軍激戰,沈崇誨見此情景,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地撞向敵艦,與敵同歸于盡。
沈崇誨殉國時年僅27歲。
03
在沈崇誨身上,我們看到了那一代清華才子的精神內核:滿腹經綸,風華正茂,前途似錦,卻胸懷天下,為國為民,甘愿以軀捐國,何其壯哉!
再對比一下現在的大學學子們,難怪高曉松會感慨,鎮國重器已淪為職業培訓所!
前一陣,《奇葩說》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無數清華迷妹們心目中的“清華男神”博士學霸梁植出場演講。但是,梁植剛說完一句話,自己擁有法律(本科)、金融(碩士)、新聞傳播(博士)三項清華學歷,但現在為畢業以后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希望三位導師給些建議。一直笑呵呵的蔡康永老師就直接按鈴將其淘汰。
高曉松更是火力全開,全盤否定,他說:“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欲望,在這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高曉松還坦言,在清華演講的時候,他說到“人生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講地得自己慷慨激情、熱淚盈眶,完了讓同學們提問吧。結果學生就問這個問題,我們該去國企還是外企?自此以后,高曉松就拒絕再回母校演講了。
04
現實確實如高曉松,曾經的鎮國重器成為了一些人找工作的工具。名校畢業,也不過是他們身上金光閃閃,用來包裝自己的標簽而已。
一個朋友的老公,就是如假包換的清華學子。清華碩士畢業的他,畢業后成功進入XX局工作,成為無數人羨慕的對象。然后,又在北京三環的黃金位置買了大房子,娶了我那位從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的碩士朋友。關鍵是,XX局的薪酬福利實在太好,光是公積金就已經足夠負擔讓普通人倍感壓力的房貸了。
可是,我經常聽朋友說,她老公不快樂。人人羨慕的光鮮工作、豐厚的薪酬福利,都無法填滿他老公在工作時的那份壓抑與郁悶。因為,這并不是他內心熱愛的工作,并不是他自我實現的方式。他被世俗人眼中的所謂好工作給綁架了。
清華畢業,可以給他世上眼中的好工作,卻無法給他做人最基本的快樂,想想也真是可悲。
05
還有一個朋友,雖然不是名校畢業,卻活出理想主義的色彩。當名校學子們忙于找世俗意義上的好工作時,她卻辭去很多人羨慕的穩定工作,來到偏僻的山區支教。
她無意間把學生的照片發到豆瓣上后,學生們單純的笑臉與落后的教學環境,引發了人們的熱切關注。于是,無數人對他們進行捐贈。我也是其中之一。
其實,我曾經也有支教的夢想,卻被現實束縛,沒能成行。一想到她在勇敢踐行我曾經的夢想,我就對她佩服地五體投地。
然而,前幾天,她卻告訴我,其實,她當年去支教,并不是如我想象的那樣,為了教育、為了公益。她去支教,是因為當初有政策,只要支教,就能當公立學校的老師。如今,她已經通過支教這種方式,實現了成為公立學校老師的夢想。
一瞬間,我有一種被現實狠狠扇了一巴掌的感覺!我聽到夢想破碎的聲音。我就是做夢也想不到,曾經讓我無比崇拜的支教行為背后,竟然也是藏著一個功利世俗的目的。
朋友說,她為此也覺得不好意思。我謝謝她的坦誠,理解她的行為,也感慨這世道的無奈。現實的確如高曉松所言,這不是清華一個學校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清華學子畢業之后,也只為了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工作,溫飽自己的胃,更何況普通的蕓蕓眾生了。我實在不好意思去苛責朋友,畢竟她當年去支教,也是實實在在的為國為民了。
06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講求薪資待遇的越來越多,進求人生理想的越來越少。談車子房子票子的越來越多,談詩和遠方的越來越少。
忽然想到,豐子愷先生有個著名的人生的三重境界理論。他說: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容富貴,孝子賢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了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于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時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第二層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第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了。他們做事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必須滿足探究人生的究竟。
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
你,在哪一層呢?
【無戒365訓練營第6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