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看了許多小說,快餐式閱讀,印象最深的也就那么幾部,我會反復閱讀,商采薇的《車站》算是其中之一。然而我接下來要說到的故事,與《車站》有關,也與《窗外》有關。
這些故事中的人好像與我并不相識,三五年過去,唯有念一聲“采薇采薇,曰歸曰歸”。王績的詩,正合心意:你我雖不相識,卻在時間的洪流中,片刻相顧,淺吟長歌,我們的愛,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愛?我們的情,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
關于《窗外》
大概人都有的一種共性是如此,喜歡一樣東西就想要去了解,連帶相似的東西都喜愛了。曾經的我崇尚“師生戀”,于是看了許多相關的故事、小說以及電影。
瓊瑤奶奶的《窗外》以及由少年時期林青霞演繹出來的青澀姑娘,都從不同的角度闡釋著師生戀。
那是林青霞出道后演的第一部電影,她僅十七歲。全然沒有演東方不敗時的霸氣與老練,而師生之戀因廣受輿論爭議就注定所有的描述到最后都是悲劇?然非也,《窗外》這個故事是瓊瑤奶奶的第一部小說,因她滿腔故事卻不知從何表達突而找到這個契機,寫下了自己的故事,她回憶她寫作《窗外》時的心情:
????“在寫《窗外》以前,我嘗試過很多長篇的題材,寫了《煙雨蒙蒙》的第一章,寫不出第二章。也寫了許多其他的第一章,就是寫不出第二章。總覺得心頭熱烘烘的,有件心愿未了。最后,我決心寫《窗外》,那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的初戀,這件戀愛始終撼動我心,讓我低徊不已。我終于醒悟,我的第一部長篇,一定要寫我最熟悉的故事,我最熟悉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
這個故事經過林青霞的演繹后,電影并沒有被公映出來的原因也在此——故事中有瓊瑤奶奶對母親的過激情感,那時候自己與老師的愛戀,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場不倫之戀,至親之人也如此,在叛逆時期的她,覺得所有人都在和她作對,盡管自己與老師的情感很純潔、很純粹。所以那時候她恨母親,當所有的反對的聲音波濤洶涌襲來之時,她已崩潰,朋友的背叛,親人的狠心,她吃了安眠藥。小說也是如此。
瓊瑤奶奶后來在《我的故事》中回憶自己的這段經歷時,就說是因為想起自己和父母曾一起死過一次,所以下了死的決心。顯然的,少年時期的生活給了她太多的記憶,這種記憶的催迫和發酵,嚴重影響了她長大后的生活。
當然,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子女的,她們愛子女的程度超過了愛自己,所以母親堅定的認為她的這種愛戀是反常的,是違背情理的,也是病態而不自然的。因此她告發了老師,因而有恨。少年時期的她恨母親,母親也知道她的恨,所以在小說中母親給她寫信道:
“孩子,沒有一個母親不愛她的子女,這份愛是無條件的付與,永遠不希望獲得報酬和代價。孩子,我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對是錯,全基于我愛你!小容容,如果我能灑脫到不愛你的地步,我也無需乎受這么多的折磨,或者,你也就不會恨我了。可是,我不能不愛你,就在你喊著你恨我的時候,我所看到的,依然是我那個搖搖擺擺學走路的小容!”
沒有辦法的,故事的結局悲涼,離開是最好的選擇,盡管有個20歲再去見他的約定,而這個約定在后來長大成人成婚后也化為泡影。
我們的愛,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愛?這時候我理解到,瓊瑤奶奶的故事中,為什么不乏轟轟烈烈的英雄氣短和兒女情長,因為這夠真實。故事雖是虛擬的,情感卻是真實的,沒有切身體會,何來痛徹心扉的領悟?
關于《車站》
相較之下《車站》更讓我心動,因為最后男主死了,看這部小說更是讓我從頭哭到尾。而瓊瑤奶奶寫的就比較平鋪直敘了,悲傷來得洶涌又平靜。其實《車站》也很平淡,但是身臨其境,就感到了悲傷。好像一字一句,都在刀刃上似的平靜。
后來,搜索許多商采薇的作品,也看過。但就沒有當時心驚了,《車站》只區區數十萬字就支起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勵志情懷,以及幾個人豐滿的一生。
那位老師是盲人,因為救火救人失明了。教語文,語文課代表給她念班上作文,然后老師批改。
?“《父親》,父親的背又駝了……” ????“停,”老師果斷地止住了她,“把‘又’字改成‘更’字。”
不能承受的東西總是很多,他不能承受別人的幫助,因為憐憫而產生的幫助,從辦公室到教學樓跌跌撞撞地走,也絕不失了半分容顏。后來的事情大多生活平淡,記得最深的是老師的老師問他:
“你愛她嗎”“愛”“她愛你嗎”“我正在努力,讓她不愛”……
特別惹人心疼,車站,是她攙著他等二路車回家的車站,在高考作文里她寫了這份平淡樸實的師生之情,得了最高分沒有人敢錄取她,都說這太假了,不想錄取說謊話的人……后來的老師,死于流言,死于車站旁邊開過來的車。
是他自己想死的,今世不能期以來世,今生什么都不能給她只希望給她留一個清白的名。可留下的豈止是這些,更是深深的遺憾,更是……那些滿柜書香……
???“柳笛,今生我能給你的,只有一個清白的名譽和一個美好的前程而已。可是,如果有來生,如果來生我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會在這個車站上——等你!”
一開始就知道是悲劇,真看了結局還真的……嘗過所有比悲傷更悲傷的味道,嘗過世界上所以的藍……一點一滴,平實最動人。
老師剛出場,特殊的方式“讀”課文就感動了,不能視物,他只有記憶,所以背誦課文在他心里只是在腦海中翻閱、讀著……第一堂課講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后許久,我想翻出我高中時期的書,再讀一讀那樣靜謐夜里的荷塘,品一品那一晚月色是如何的撩人,看一看朱自清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怎么一點一滴流瀉而出……我想重翻那些課文,再讀兩首詩。朱湘的《葬我》正合心意:
葬我在馬櫻花下/永作著芬芳的夢/葬我在泰山之巔/風聲鳴咽過孤松/不然,就燒我成灰/投入泛濫的春江/與落花一同漂去/無人知道的地方 ??
記得那幾年弟弟發書之后我看著他們的書,課文依然熟悉,讀起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還是那么感人至深。“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
有時候看書真的,能激起一個人的斗志。想起還有那么多人在受著生活的苦難,還能不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嗎?不可否認小說對我的影響,我也為故事中那些純凈的人深感悲痛,正是因為“庸俗的世界容不下單純的靈魂”,所以單純的靈魂才顯得如此可歌可泣。這個世界就是,壞人迫害好人,好人被壞人迫害,我們既知道不能當壞人,又知道不能當被欺負的好人,何解呢?
章老師有通天才華,以致于失明了還能代課當老師,他所教的班級語文成績最好,而如此優秀的他卻如此孤獨,他讓柳迪上學一定要上北大,那是知識的天堂,那里有他未完成的夢。他也曾是北大高材生,也曾五花馬千金裘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只是,他失明了!他失明了啊!
章老師拾起地上的一片落葉,輕輕地嗅著。
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跑過來,好奇地問:“叔叔,落葉香嗎?”
從來沒看見過章老師這樣和藹,他蹲下來,摸索地扶住小女孩的雙肩,臉上漾起一片溫柔。“落葉不香,”他說,“可是每一片落葉,都有太陽的味道。”
落葉不香,每一片落葉都有太陽的味道。青青落葉,輕輕葉落。所以我愛著這樣的美好,也感嘆這樣的美好,以致于想把這樣美好的故事搬上熒幕,大學時期,就在為此而努力,劇本寫了十分之一,我誠惶誠恐:我有改編權嗎?故事不會被我寫壞嗎?這樣題材的故事會不會違規?諸多顧慮,讓我停了下來……要盡善盡美,終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很懊惱,時常在想:怎么沒有早點看到她們,看到她們的故事,看到她們的愛情,同時,看到她們的純真。世事如此啊!章老師選擇自殺,永失于車站,眼盲心不盲的他,終于在那一刻關閉心門,他真的,就在這個世界上,永遠地消失了……
我們的情,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我想讓她們來敲打我的心聲,鞭策我的靈魂,讓我的淚為她們祈禱默哀吧!縱你俗世予我多少苦難糾纏,我只愿: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