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臺灣大學周志文教授:守候著我的“笨”女兒,直至她花開爛漫
http://mp.weixin.qq.com/s/smIPs9O3-ittxwDF6xsxJQ
作者觀點: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放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教育應給受教育者知識,這些知識應該是教導孩子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教育應該想辦法造就一個人,而不是摧毀一個人,至少使他自得、使他快樂,而不是使他迷失、使他悲傷。
分析信息,追問前因后果:
前:作者怎么引出這個信息的?
作者講述了自己的“笨”女兒從一個學習不好、不被同學待見的“差”生,如何重拾自信,兌變成優秀的鋼琴演奏者。
為什么這件事情對我很重要?
作為一個女兒的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在某些時候會覺得孩子不夠聰明,像我的孩子在現階段就覺得她算數能力和記憶能力不夠好,我需要了解用什么心態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笨”孩子,對于教育本身我要問自己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
因:關于“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放棄”的原因,作者提出了哪些假設?
作者認為:我們的教育,讓「正常的」、成績好的學生得到鼓舞,使他們自信飽滿,卻使一些被視為「不正常的」、成績差的學生受到屈辱,讓他們的自信蕩然。憑良心講,那些被輕視的「不正常的」、成績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是更需要教導,更需要關心的,然而我們的教育,卻往往把這群更需要教育的孩子狠心的拋棄、不加任何眷顧。
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作者闡述了外界環境對于一個所謂“問題”孩子的影響,校園霸凌、不被老師重視、不被家長理解,自信心被摧毀。
另外,從孩子內心上來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時,更希望能從家長那得到支持和引導,從而樹立積極對待困難的心態。每個孩子從自己本身來說也不希望被人放棄。
后:依從信息后會怎樣?對我有好處嗎?
對孩子內心的支持和積極的引導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抗挫能力的加強。
果:不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不給所謂這樣的問題孩子多一點支持和引導,會增加他們的挫敗感,久而久之會自暴自棄,形成習得性無助。
整理信息,清晰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樣的實例?
?暫時沒發現。
用:這樣做的具備哪些條件?什么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給予孩子支持和引導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但是發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對于一般普通家庭來說很難做到。因為家長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是錯機會,從而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點,這需要家庭有一定財力并且父母充分理解孩子才能做到。文章作者本身是臺灣大學的教授,家境應該不錯,對于教育本身有相當見解,才能做到這樣的支持,而且他女兒的鋼琴潛質突出,很容易被發現。如果鋼琴不好(財力不夠的家庭也無法學鋼琴),學習不好,畫畫不好。。。要把一個一個的興趣都試一遍,試問一般家庭有幾個有這樣的耐心和財力、精力逐一試錯呢?
邊:有沒有類似的信息?
http://mp.weixin.qq.com/s/e_bq64ywnvzhtfodcDWckg
國外的一些私立學校為了發現孩子,除了英語、英語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幾門必考課,還有眾多的選修課,比如38門外語(從法語到梵語)、27門人文科學(從歷史到公民教育)、18門藝術類(從音樂到電影研究)、23門科技類(從營養學到系統控制),以及19門其他(從統計到賽車),可以說現代社會林林總總,都在學校學習視野內。這和作者的不放棄每個孩子,發現孩子的長處有類似的地方,當然,也要花費大量金錢的。
界:其他的信息與此文真正區別在哪?交界又在哪?
此文闡述了教育是要想辦法發現自我、肯定自我,不拋棄,不放棄,想辦法造就孩子。而類似的信息講述了外國學校在培養孩子興趣上如何做的。一個是思想上的指導,一個是實際行動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