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跟其他公司合作,小米公司做不出手機,騰訊也成不了今天的商業帝國。在現今的商業環境,公司不再是單打獨斗。
傳統的管理學的范疇里,最常使用的是SMART目標設定法。如今的時代已經悄然發生轉變,合作者遍布全球各地,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可能是下一個合作伙伴。因為公司不同,策略、流程與文化各異,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確定的情形,所以目標不會是固定不變的。
洛桑管理學院領導與策略教授穆克荷吉指出,為了跟上時代,我們必須讓SMART也跟上時代的步伐。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
跑得太快,容易落水
史丹佛大學的勞歐(Huggy Rao)是一位杰出的組織行為學的教授,十分注重企業組織內部的員工行為管理。勞歐的許多管理哲學都值得我們借鑒。
有一次,勞歐去參觀一家創業互聯網團購公司。這家公司在短短的時間內,急速成長,規模從九名員工成長到超過九百名。他問公司的創辦人,是否覺得很開心得意。對方回答說:“并沒有!我們感覺好像快淹死了。”
這個答案令勞歐很驚訝。
2
減法比加法更重要
勞歐指出,要避免公司變大變復雜,管理者需要特別注意那些已經沒有作用,卻依然存在的規則或者系統。
很多公司常常因為太專注于提升正面的事物,往往沒有多余的心力清掉負面的事物。
他建議,公司逐漸變大時,要增加一個新會議之前,先思考哪一個舊會議可以刪減;在增訂一項新規定之前,先思考哪一項舊規定可以去除。對于成長過快的公司來說,減法是必經之路。
在這一點上,著名的IDEO設計顧問公司,就是個做得很好的楷模。隨著公司變大,公司請高階主管各自成立一個工作室。依照他們個人的興趣,以及認為能為公司帶進利潤的主題,作為工作室的重心,員工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哪一個工作室。
IDEO故意以「工作室」為名,而不采用「部門」,代表大家是平等的,而非上下隸屬。現在公司有六百五十名員工,仍然持續在可能的地方進行簡化,避免變大變復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3
和成長相匹配,應該學習和創新的速度
曾經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公司在成長展店時,究竟應該統一推行證明行得通的做法,還是應該鼓勵每家分店多嘗試創新?
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教授迪爾林(Michael Dearing)表示,前者適合公司擴張時期。這時,公司希望追求量的成長,員工不想只是紙上談兵,希望公司直接給他們指示,維持品質與顧客經驗的一貫性。相對而言,后者適合公司想要擦出新點子火花的時候。當公司在追求創新,則要給予各分店比較多的空間,針對它們所在的地點、市場與顧客,做出合適的決定。
公司領導人沒時間教導員工,或確認公司有在學習。快快地成長而非好好地成長,不見得會讓公司徹底失敗,但是會無法發揮最大的潛力。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地鼓勵員工不斷成長和創新,只有這樣,企業在成長的路上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編輯微信:qdxxAlfred,歡迎朋友們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