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栮


鄉村記憶

圖文 | 王學藝

歲月似一首老歌,唱響著未來也吟詠著故往。

在踏入智能時代的今天,記憶的分水嶺就開始顯得格外明顯。從故往那小圈子慢生活,到如今的光陰距離時空交錯,一切都如高鐵飛馳讓人來不及沿途品咂,人們一臉焦慮直撲既定目標。然后,不敢稍息懈怠,寧愿稀里糊涂也不敢回味喘息,身不由己被裹挾著向下一個目的地沖刺。

純真年代的樂趣,恣意成長的童年,顯得多么彌足珍貴。女孩子踢毽子、扔沙包與跳皮筋。男孩子打陀螺、推鐵圈、捉野兔與掏鳥窩。無一不是對故往歲月深深的記憶。

哦,對了!

說到那個年代,那么多盡興昂然的游戲,我們老家還有比這些更有意思的一種,興許你聞所未聞,玩法相比這些都熟悉的,說拍案叫絕也不為過。

打栮,你看到這兩個字肯定暈!

其實,連我也暈,我暈的是這個方言俚語的“栮”不知是否這個字?只是據口音和玩法釋義。栮是兩三寸長一握粗的樹干用斧子把兩頭削尖,再隨便找一個一尺多長可以緊抓手里的木板,這個木板稱呼板。

玩時候找上一塊開闊的空地,在地上用呼板畫一個大大的口字型方框,四角方位分別斜拉出一直線,再圍著斜線的盡頭畫上一個大大的圓,形狀酷似古代的銅錢,只不過四個角起分割出了四個扇形格子,每個格子里寫上砸、砍、呼、跨的字。

開始得抽長抽短。隨便拾兩根干草樹枝什么的,掐成長短分明抓手里露個頭,一般長的先來,讓對方抽定先后。后開始的是要為先開始的服務的,先玩的一手提呼板 ,一手捏餌站立圓圈邊,揚手把餌直上高高拋向空中,像國乒選手的那樣的動作和眼神,待餌降落到臂膀平行,拿呼板的手迅速輪起胳膊仰身揮起,照著栮狠狠呼打過去!

“啪!”

一聲清脆響亮,栮自己都想不到的一個九十度猛拐,旋即改變了垂直自由落體,奔著遠處“嗖嗖”沖去。大約竄出有十多米距離,連蹦帶跳就骨碌碌落地了。抽短簽的就要跑過去拾起來,但要在原地像籃球投籃般,扔回打手旁邊地上的方框內為贏,這時候他倆的位置就要置換了。

若扔到圈內的砸字框里,打者拿呼板壁立狀砍向栮尖,由于橫躺的栮兩頭尖處騰空,這個動作直接導致栮撂著蹶子蹦起,然后抽手在未落地之前又打出去。扔到砍字里就連續向前砍砸三下,最后一下直呼而出,砍的技術高會蹦出去很遠。扔到呼字里不用說就是拿起來直接呼走。跨格內就有意思了,這個要求是打者把兩腿叉開,騎在地下栮上,呼板在屁股后伸褲襠下把栮砸起來,在再褲襠間抽回呼板起立打餌。

要是連圈內都扔不進,不用多說撿起來就直接呼了,這個動作沒技術含量,可勁兒直打呼的更遠,目的是讓對方跑腿,再者投入圈內難度更大。這時候技術好的就開始玩花胡里哨了,撂起栮后呼板右手遞左手,左手遞右手,有身體轉上一圈再呼的,有迅速翹起大腿,呼板在腿下遞上來回呼的,把餌放腳上,肩膀上,一只手等。這些花式動作能讓你看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打栮一般在冬天農閑時節玩,圍觀者看得到興致處,大人小孩爭先恐后齊上陣,差不多走到每個村都會見到一攤子人在打栮。

打者興高采烈齜牙咧嘴,撿者呼哧呼哧渾身發汗,觀者齊聲喝彩聲嘶力竭。

長大了才朦朧悟明白,也許栮就是誘餌,誘惑呼板去打它,顧名思義才把這種游戲叫打栮了吧?至于哪朝哪代誰想的主意無據可查,無人考究了。

那個年代那些開心就能讓人樂在其中,縱情投入,不帶任何功過名利。玩到執迷處連回家吃飯都忘記了。

放心!大人們也不會去找你,都自然而然的沒半點兒擔心,盡管野,丟不了。

就是這些走遠的閑淡事兒,反而讓一代人念念不忘,時不時呵呵提起,陶醉于故往的情懷里。

少年往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