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網(wǎng)絡時代的邏輯思辨能力
——以《杞人憂天》為例
昨晚推文《教師應教會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索與篩選信息》推出后,反響熱烈。但筆者認為,在當今信息爆炸時代,面對大量信息,除了教會學生進行信息的搜索與篩選,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借助網(wǎng)絡搜索相關信息,并不是盲目的,必須有思考進行參與。這種思考,體現(xiàn)在一系列邏輯性很強的“追問似的”的搜索上,更體現(xiàn)在搜索到相關信息后,對信息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思辨上。學生對搜索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對所涉及到的內(nèi)容進行辨析、甄別與整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假如搜索與篩選信息后,沒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最終還是會迷失在信息中。能區(qū)分此資料與彼資料,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為僅憑經(jīng)驗觀察就能做到;但是,若要搞清楚此資料與彼資料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僅靠經(jīng)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較強的思辨能力才行。部編版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日前借助網(wǎng)絡直播,向廣大語文教師介紹最近幾年高考語文試卷命題的明顯變化,就曾提到“更加注重檢索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其實已經(jīng)將一個人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放到了重要位置。
面對同樣的網(wǎng)絡,會不會搜索與篩選信息,學生的能力有差別;而搜索、篩選信息后會不會運用思辨能力將其進行整合,從而形成獨立思考,學生之間的能力差別就更大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在,通過溯源導讀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網(wǎng)絡時代的邏輯思辨能力,這不僅有利于他們順利應對今后的考試,而且對他們一生都有用。
以“杞人憂天”為例,為了搞清楚作者寫這個成語故事的原意,學生在頭腦中追問“列子是個怎樣的人,他的思想精髓是什么?他的《列子》又是一部怎樣的書?這部書主要闡述的中心是什么?
可以先百度搜索列子、《列子》,根據(jù)百度百科詞條,很快會發(fā)現(xiàn),《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為道家重要典籍,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對這本書評價這樣高,那這本書究竟講什么呢?詞條中有對它的思想進行長篇闡述,反復閱讀思考,方能領悟出其精髓:它所要表達的是道心與外物的關系,只有應理處順,忘形養(yǎng)神,才能修養(yǎng)身心達到長壽;只有通融于大道,才能像圣人那樣通理而無所偏執(zhí),無為而惠及天下,達到“治世”的目的。
而列子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說他“在先秦諸子中對生命表現(xiàn)出最達觀,最磊落”,這又是為什么呢?根據(jù)百度百科“列子”這一詞條的諸多文字,反復閱讀可以得知,他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才穎逸而性沖澹,曲彌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他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他認為"虛者無貴",即:徹底的虛,必定有無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別,也就無所謂輕重貴賤等等概念,他的思想概括來說就是“不可炫智于外而應養(yǎng)神于心,達到‘天而不入’的順其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
學生查閱有關列子與他的著作《列子》,對大意有所消化后,必然會產(chǎn)生好奇:那么,“杞人憂天”是出自《列子》第一篇“天瑞”,這部分文字究竟想要表達什么呢?它與其他幾部分的關系怎樣呢?根據(jù)網(wǎng)絡搜索,可以看到《列子》全文及翻譯,而《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各篇的內(nèi)容概括也都在網(wǎng)上可以查閱到。帶著問題仔細閱讀后,可以發(fā)現(xiàn),這幾篇是相互照應的。《列子》全書,始以《天瑞》,終以《說符》,首尾呼應,自成一體。天瑞,意謂天地之靈瑞,自然之符應,天地萬物只是自然而然地變化運轉,生息盈虧。萬物自天成,盜者本無心,光陰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為《天瑞》大意,亦即《列子》全書綱領。古時以所謂天降"符瑞",附會與人事相應,叫做"符應"。"符",有符信、符驗的含義。"說符",即謂"道"與人事的相互應驗。
那么,進一步追問下去,“杞人憂天”處于“天瑞”那個位置,它的上下文都在講些什么?借助網(wǎng)絡搜索,可以知道“天瑞”全篇及翻譯,上下文內(nèi)容自然都可以得到,但是它們究竟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必須自己反復加以閱讀思考,才能弄清:
這段話與下面的“杞人憂天”的故事連貫起來,是要表明這樣的意思:萬事萬物的運動、消長有自己的規(guī)律,這是客觀存在,只是我們感覺不到而已,因此聽任之即可,任何的擔憂與操心都是毫無意義的。天地有道,一個人作為天地的一員,無法左右這個”道”,因此只能順應此”道”。
并且我們已經(jīng)從天地間無償獲得了很多生存條件,那就更要順應天地“道”的規(guī)律。既然天地間自有”道”,那么只要順其自然,就是符合”道”的,就自然能得到吉祥。
再結合搜索到的列子思想與《列子》全篇主旨,發(fā)現(xiàn)“天瑞”這一篇的內(nèi)容,完全與它們相吻合,它包含的就是一種“順應自然,沖虛無為”的哲學思想,而《列子》一書被成為《沖虛經(jīng)》,列子被稱為“沖虛真人”,不無道理也!他其實就是在教導人們,要拋棄造作虛偽,不為功名所誤,不為利祿所累,樂生逸身,任性縱情,這樣才能做悟道真人。他的這種思想,雖然有些消極,但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疲于奔命、功利心甚重的人們而言,還是有警世勸導意義的。
另外,“杞人憂天”原文有一段列子對于這個故事的評價:“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由此可知,作者其實對于“憂天者與憂人者”這兩種人都不以為然(這也符合列子的沖淡靜虛之道),而不是單純否定“憂天者”,這是我們以前對這一寓言的誤讀。
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一下,“杞人”是思想者,是大自然的探索者。自然科學正是沿著“杞人的道路”、發(fā)揚了“杞人憂天"的精神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不發(fā)達,因此才會將“杞人憂天”當做笑話加以嘲笑。當今社會解決環(huán)境問題迫在眉睫,我們應當提倡像“杞人”那樣“憂天”,對生存環(huán)境具有憂患意識,才能更好地探索自然,保護地球。
綜上所述,教師教會學生借助網(wǎng)絡進行信息的搜索與篩選,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運用邏輯思辨能力,對信息進行分析、推理與整合,從而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最終才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