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重口味大餐,無肉不換的你敢來挑戰嗎?

提到內蒙古,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藍天白云,一望無際的青青大草原,還有那一座座濃濃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之旅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正藍旗的蒙古老營。遠遠地看到,草原上最大的蒙古包,古代投石器,戰車,木柵崗哨等,這里是電影《忽必烈》的實景取景地,更是體驗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方。然而,作為一個吃貨,我更加關心的是,在這里,能吃到最最最正宗的蒙古餐!

內蒙古自治區餐飲與飯店行業協已宣布中國第九大菜系——“蒙餐菜系”正式問世,所以來到大內蒙怎么能不試試正宗的蒙餐呢!蒙餐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餐飲,可以說是北方餐飲的濃縮之一,吸納了地域特點、氣候特點、文化特點。都說內蒙有三怪:奶茶當飯菜,吃肉用手拽,石堆當神拜。第三點說的是敖包,而前兩者,說的就是蒙餐里的兩大必需品:奶茶和肉肉肉肉肉。

奶茶當飯菜

傳統的蒙古族人酷愛喝茶。我們都說“一日三餐不可少”,草原蒙古族卻是“三餐無飯,不可無茶”。每日清晨,主婦們先煮上一鍋咸奶茶,供全家整天喝。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早茶后,將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以便隨需隨取。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后才正式用一餐,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是不能少的。如果晚餐吃的牛羊肉,那么,睡覺前全家還會喝一次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數就更多。

煮咸奶茶,其實是一門技術活。用茶、加水、摻奶,以及加料的次序的先后每一個步驟都決定著茶湯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要讓茶的味道煮出來,放茶葉的時機還有加奶加茶的次序都非常有講究,而且茶不能煮太久,否則就會失去茶本身的香味,煮出來的奶茶味道就會缺乏層次。器、茶、奶、鹽、溫,五者相協調,才能制成蒙古族人民認為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來。為此,煮出好的咸奶茶,已經成為蒙古族姑娘必備的手藝,就像過去我們說的,女孩兒從小要學琴棋書畫刺繡針織,在內蒙這里,大凡姑娘從懂事起,做母親的就會悉心向女兒傳授煮茶技藝。等到姑娘出嫁時,在新婚燕爾之際,也要當著親朋好友的面,顯露一下煮茶的本領,要不,就會有缺少家教之嫌。

平日常喝港式奶茶、臺式珍珠奶茶的我,喝到這種咸奶茶,一開始還真的有點不習慣。茶湯里有奶皮,牛肉干和炒米,跟我們的廣式老火湯的形式倒是有幾分相似,難怪可以當飯菜了。草原上日照強烈,我們都感覺的很渴,想要多喝水,當地小伙伴都跟我們說,多喝奶茶就好了。我們問,喝茶能解渴,這是咸的還有油啊。小伙伴說,這就是蒙古族祖先們給我們留下來的飲食智慧。內蒙和其他地區不一樣,晝夜溫差大,風大,喝奶茶最暖身,也能及時補充能量,再說了,糖不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很多食物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而鹽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古代的游牧民族四處遷徙,行軍打仗,讓奶茶咸一些,所以對于內蒙族人民來說,簡直天經地義。

吃肉用手拽

手扒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草原人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我們還在喝茶的功夫,羊肉已經進鍋了。蒙古族殺羊有自己獨特的一種技術,不見血,羊肉肉質也特別好。首先,拔去羊胸口近腹部毛,后用刀割開二寸左右的直口,將手順口伸入胸腔內,摸著大動脈將其掐斷,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內,謂之“陶心法”。這種殺羊法優于“抹脖殺羊法”,即羊血除散在腔內一部分外,還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肉呈粉紅色,煮出來味道鮮美,易于消化,羊肉干凈無損。然后,剝去皮,切除頭蹄,除凈內臟和腔血,切除腹部軟肉。并按羊各關節,將全羊帶骨制成數十塊,放入不加鹽和其他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適當控制火候。只要肉已變色,一般用刀割開,肉里微有血絲即撈出,裝盤上席。這樣制作出來的手抓羊肉都具有鮮美、細嫩、不腥不膻,即使平時不愛吃羊的我也忍不住多吃幾塊。

而烤羊排則是更受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的一種吃法,細火慢烤出來的羊排,外焦里嫩,還沒上桌,整個蒙古包里都填滿了烤肉的香味,一上桌,整盤都散發著誘人的光澤,垂涎欲滴。

我們平時會用“掛羊頭賣狗肉”形容貨不對版,但在內蒙錫盟,羊頭就是實實在在的羊頭,沒有半分虛假。這道羊頭,單單看賣相就夠狂野,羊頭骨墊底,鋪上片好的羊頭肉,份大量足,連皮帶肉,噴香撲鼻!雖然它看起來狂野,入口卻覺得一點不粗糙,肉質細滑不干身,濃而不膻,配上辛辣的蒜泥或爽口的辣椒油,更為惹味。

我第一次吃到羊肝,覺得細膩無比,夸張點說簡直是前所未有的美味啊。而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連我這個什么都敢吃的廣東人,都有點猶豫了的蒙古血腸!

這一盤看著造型有點重口味有點的嚇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血腸。羊血腸是蒙餐里必備的一道菜,而且必須每天新鮮制作。制作楊血腸,首先將羊血與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小腸內,整根一起煮沸而食,又香又嫩,品嘗一口,不雖不渣,不脫皮,清香軟嫩,既又血香,又不膩口。上桌時也是整體呈上,親朋好友們圍坐一圈,割而食之。

食髓知味,不能錯過的還有羊蝎子。羊蝎子就是羊的脊椎骨,燉煮的非常入味的羊蝎子,肉質軟爛,濃郁的湯汁,簡直是胖三斤的元兇。炒羊肚看著也與漢餐里有幾分相似,我想也許是民族融合吧。食材的新鮮和好品質,蒙餐以這幾道以羊為主的大菜,深受肉食主義者的熱愛。

除了羊羊羊,還有什么呢?

沙蔥,學名叫蒙古韭,是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密集地叢生,能開胃、消食、殺蟲,主治消化不良、不思飲食、禿瘡、青腿病等。沙蔥炒雞蛋是蒙古族特色菜也是家常菜,別的地方不一定能品嘗到哦。

莜麥面,也是蒙餐里作為主食的一到,最大特色是它的做法。當地人常說的“三生三熟”,就是說,從生莜麥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經歷三次生三次熟的過程。像圖中底層這種許許多多這樣的圓筒一個挨一個立在一起,狀似蜂窩的就是莜面窩窩了。

拔絲奶豆腐是一道內蒙古風味名菜,一上桌就搶光了!與拔絲香蕉、拔絲土豆制作工藝相似,將糖熬成糖稀后,將過油預制的熟料入鍋拌勻裝盤趁熱食用。其中熬制糖稀最為考究,時間短了拔不出絲,晚了,又糊又苦,賣相也不好。這里的拔絲奶豆腐,色澤金黃,細絲可以抻出2、3米都不斷,回味無窮。

聽說,駱駝也很好吃?

吃飽喝足,走出蒙古包,遠遠看到一個小哥哥騎著駱駝悠哉悠哉地走著,好像是從畫里走出來一樣。蒙古人食肉以羊為主,駱駝為蒙古族馴養的家蓄之一。蒙古人將馬、牛、駱駝、綿羊和山羊稱為“五畜”,也叫“五寶”,其中駱駝被尊稱為“五畜之王”,駱駝不僅能解決物資運輸問題,還可以提供肉食皮毛、奶制品等。有些地區稱贊駱駝有鼠的耳朵,牛的蹄瓣,虎的抓,兔的嘴唇,龍的脖頸,狗的大腿,,蛇的眼睛,馬的鬃領,羊的絨毛,猴的屁股,雞的冠子,豬的尾巴。駱駝是集十二屬相為一身,駱駝是與牧人的生活相伴的吉祥物。蒙古族又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所以蒙古人是不會吃馬的,而駱駝,還是有可能成為盤中餐的。

只是這么可愛的駱駝,你們舍得吃嗎?喂,等等,羊咩咩好像也很可愛的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