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不要指望波士頓再創奇跡。
東部半決賽結束,凱爾特人晉級,親手結束了東區本賽季以來的唯一懸念:誰是那支在分區決賽給勒布朗·詹姆斯當對(墊)手(背)的?
這賽季開始之前,我暢想過許多:在芝加哥,大風城真弄出一番“大風起兮云飛揚”的陣勢,把德文·韋德和拉簡·隆多搞了過來;在尼克斯,大蘋果城終于搬出一套符合城市做派的班底,羅斯和諾阿帶著對勒布朗的仇恨志氣滿滿;在多倫多,垃圾兄弟偶露崢嶸,中途拉來塞爾吉·伊巴卡助拳;在華盛頓,奇才雙爾早就摩拳擦掌,單是一場打騎士的常規賽,都被上綱上線到生涯最重要一役……
結果兜了一大圈兒,屁用都沒有。最后還是波士頓站了出來,成為克里夫蘭晉級總決賽的最后障礙。兩支球隊遙遙相望,心說到怎么又是你?這將是自從2008年之后,凱爾特人和騎士第4次系列賽,是勒布朗·詹姆斯對付綠衫軍的第6回較量,翻開吾皇的升級打怪歷史,波士頓是他的夢魘,也見證過他的頂峰,一個人挑一支球隊,這也算是一對足夠忠實默契的朋友。
可話說直白些,這支凱爾特人也不過是來分區決賽領盒飯,或者“送人頭”。
波士頓最值得依賴的自然是伊賽亞·托馬斯,他有多厲害,看看那些急停加速干拔關鍵投籃;他有多堅強,看看他頂著親人離世的悲痛繼續作戰;但是季后賽并不存在同情尊敬分,反倒是越敬重你越要往死里打,托馬斯的身高會被騎士針對,至于另一個戰術強點霍福德,我知道他曾經被勒布朗多次剃過光頭,碰上高大靈活的特里斯坦·湯普森,甚至是細長條兒的錢寧·弗萊,波士頓的半場進攻體系,只怕要再被克制。
這邊手里的主要武器,克里夫蘭不怵;反過來,勒布朗·詹姆斯足夠一個人拆毀對方整條鋒線后衛線:布拉德利是綠衫軍唯一一位老資格,防守也承著當年三巨頭時期的錚錚風骨,但是他太矮;克勞德夠強硬,也是喜歡對抗的好孩子,但是他太矮;斯瑪特是替補席上的變數,但是他太矮——對位的體型上都吃大虧,光是這一點就夠了,如果沒人能限制或者消耗詹姆斯,這個系列賽完全不存在懸念。
但凱爾特人應該感謝上帝。幸虧今年3月以來,騎士全隊像集體吃了巴豆一樣進攻松散防守便秘,這才讓出了東部第一的寶座,如果凱爾特人能好好借著搶七得勝的氣勢,外帶幾位主要球員的好狀態,倒是夠本兒拿下騎士隊一場,反之,看看2015年的老鷹隊,連丟兩個主場,等著他們的就是4-0出局;至于騎士隊,最大的隱患還是在于,這幫大爺們歇了那么久,能不能真正一開始就拿出狀態。
聽著很殘酷,比賽場面應該會更殘酷,保守來論,騎士隊4或5場,就能殺回總決賽,而且波士頓的打法有些奇妙:他們有個非常強勁的一號位,外帶半場精妙的跑動,偶爾輔助些生澀單打,難怪坊間認為這支球隊像小號兒的金州勇士,這分明是為騎士做一模測試,當然,勇士隊能不能邁過馬刺,是另外一回事兒。
這么一輪久別重逢,估計也會是一場三下五除二的快餐。稍微有些宿命味道的在于,兩支球隊的定位完全掉了個位置:曾經,邁過波士頓花園,是勒布朗·詹姆斯的夙愿;如今,對抗勒布朗·詹姆斯,反而成為了凱爾特人的目標。凱爾特人在2007年擺出三巨頭并一舉奪冠,2010年又把詹姆斯打到邁阿密;現在,孤軍奮戰的換成了伊賽亞·托馬斯,勒布朗·詹姆斯反倒是多巨頭模式。這兩支球隊的更迭起伏之后,是整個東區寡頭獨大,整體競爭索然乏味的單調感。
可我還是相信凱爾特人會亮出些不一樣的東西,當然,并不是指奧利尼克再卸掉凱文·樂福的胳膊,沒辦法,誰讓波士頓籃球的基因里,就是有些許骯臟,強悍甚至詭譎呢?可惜現在這支綠軍,好像也沒有發揮到精髓之處,比如:
今天比賽激烈之時,布拉德利·比爾和埃爾·霍福德雙雙倒地,倆人居然和諧地互相拉了一把起來繼續打,拜托,你在干什么,這是季后賽,你只能打死對方,或者被對方打死。埃爾·霍福德,看看你胸前的號碼,他曾經屬于托尼·阿倫,那是波士頓籃球往昔的印記。
今年他們還是差了一點點,或者很多很多點,不過……
說不定明兒早上,凱爾特人就又多了一支狀元簽呢。
05.16.2017 于北京
原載于訂閱號thul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