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我想講一個小故事。
室友的朋友小A,是個年方21的小姑娘。本科的時候家里幫忙選的專業是護理,也還算富裕的家庭,憑著人脈幫她在三甲醫院找到了一個難得的實習,希望文靜細心的她能夠當一個護士。
然而就在暑假,回家度假的室友被小A拉過去擔任“知心姐姐”的角色。小A向她訴說,自己不喜歡護理這個專業,自己只是想當一個平凡的酒店服務員。就在和室友談心的那天晚上,小A獨自一人跑到上海,給家里人留下一句話“自己要去上海打工”,然后手機關機,杳無音訊,留下一群人焦急、擔心。
室友不斷地向我吐槽,小A明明已經過了青春叛逆的十七八歲,為什么做事還是這么不考慮家人、朋友的感受。
然而,我不是想去評價小A處理問題的方式,雖然聽起來是老生常談,我只是想談談關于夢想的一些想法。
夢想,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是自己想去做的事情,是不管有多難都能支撐我們走向終點的動力,是無論何時談及時都會讓我們心潮澎湃、熠熠生輝的東西。
偶然間翻到湖南臺快樂女聲節目中的一個剪輯,講的是一個18歲考入全世界前10學校,很年輕就能拿到華爾街offer的參賽選手的故事。具體的故事情節已經忘記,但是我可能永遠也忘不了,就是這樣的妹子站在臺上說的那句話“其實我并不喜歡金融,但是我覺得既然我們年輕,可以先完成父母的夢想,再完成自己的夢想。所以我一直努力地去學好金融。”
年輕的我們,大多數人都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學習著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也許是因為進大學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所以父母就幫忙填了志愿,在國內的4年大學上下來,慢慢發現自己喜歡的方向,但是沒有改變的勇氣。也許是因為年幼的我們拗不過父母,望子成龍的父母希望我們能夠完成他們的夢想,于是我們開始和自己的夢想相距甚遠。
因為年輕,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去糾結為什么我們不能走在去完成自己夢想的路上;因為年輕,我們可以把一切阻礙我們完成夢想的過錯都怪罪在父母,怪罪在世道身上。
三年前,我不明所以地被調劑到現在的專業,開始了新的人生。然而接觸地越多,會越發覺得自己的興趣和天賦不在于此。也曾抱怨、沉淪,游戲人生。
一次回家,80多歲的祖母,顫顫巍巍,一臉幸福地拉著我的手說:“如果我家毛毛也能像鄰居家那個孩子一樣考上研究生,那該多好。”那一刻,我哭了。其實她該本著兒孫自有兒孫福的信念,好好享受如今富足的生活,再也不用過之前那些艱苦的日子。而我這個孫女,年輕地在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家人想要我過的生活間搖擺不定,抱怨不已,卻忽略了眼前最近的幸福。
倉央嘉措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末了,我突然想起如何回復我的摯友jiang先生:
年輕的我們,可以先完成父母的夢想。
而我的夢想,一直都在路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8月14日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