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管平時多么口若懸河,面對孩子的作文題還是有那么一點點不知所措,畢竟作文有法,但無定法,如何巧妙地引導孩子有條理、有章法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我想一定難倒過不少爸媽。
寫作和說話,共同構成了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表達。
我不知道現在玩著智能手機和pad、電腦長大的孩子,有多少人將來在表達情感時,會好好琢磨一些來自心底的文字,而不是信手拈來互聯網世界的段子。我真心希望,我女兒能養成這樣的習慣,至少,她應該有這樣的能力。
就我個人而言,一直最重視女兒的文字和表達。我堅定地認為,在所有學業科目中,這是唯一可以真切影響她一生的東西。她觀察這個世界的角度,她宣泄和傳遞情感的方式,都會因為文字技能的提高而變得豐富,她會變得感性,變得柔軟,變得細膩……在文字的世界,她會得到創造力、想象力,和能幫助她戰勝浮躁遠離喧囂的,安靜的力量。
現在對文字工作的俗稱都是“碼字的”。基本上,碼字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工種——它所需要的文字基本功,生活閱歷,觀察能力,思辨能力等等,都是需要練習的。而我認為,最好也最適合啟蒙的練習,就是寫日記。
去年女兒剛上一年級,發現她對寫日記感興趣,就開始嘗試著讓她寫,不懂的字可以用拼音表示。寫并不難,難的是每天堅持。怎樣做到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威逼利誘”,和“毫無節操地贊揚”。
威逼利誘好理解,晚上想看電視,那白天寫篇日記唄;今天玩得很爽,明天還想繼續?那就把今天怎么玩的寫篇日記吧;這個假期,寫滿20篇日記,可以獲得一次支配爸爸媽媽的權利,例如命令爸爸不準看手機;旅行期間堅持每天寫日記,不然就馬上買機票了回家……
毫無節操地贊揚,想讓孩子愿意寫作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玩命夸,你實在找不到可夸的,甚至可以說“這個標點符號怎么點得這么好,媽媽都想不到這里可以用這個標點。”
總之我深以為然,從此對女兒每篇日記、習作,都用盡洪荒之力去夸獎,“你確定是你自己寫的?太神奇了。”“老公快來看你女兒寫的作文,比你水平高多了。”常常還要配合肢體語言,演技浮夸,心累不已。還有,就是發朋友圈讓朋友們點贊,孩子會去數有多少人表揚了她,看大家是怎樣評價的,得到鼓勵后就更加積極地寫了。
其實沒幾個小孩是喜歡寫作文的,我們小時候也一樣。剛開始每次讓她寫日記,那個痛苦不堪啊,跟擠牙膏似的,每天我下班回家,看到的不是一篇吃喝拉撒睡的流水賬,就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對話記錄。
記得有一天我剛進家門,她興沖沖告訴我今天日記字數喜破紀錄,寫了200多字,我翻開一看,“今天,我讀了一本什么什么書,它告訴了我一個道理……”接下來估計200個字,都是抄書本的,最后加了一句,“這本書實在太好看了。”我強忍著內心的悲愴,硬著頭皮夸獎,“恩,真棒,字寫得越來越好看了。”其實想想,她能把200個字抄一遍,又何嘗沒有收獲?
我覺得,一年級主要是讓女兒對文字有個基本的認知,學會并且愿意把日常的瑣事或者自己一些零碎的想法記錄下來。本著鼓勵她培養習慣的目的,我一般不對她的成文做任何改動,你寫幾十個字、抄幾百個字;記一篇流水賬或者哪怕是畫一幅畫都行。
最多就是在夸獎之余,順口提一兩句建議,比如寫中午吃了叉燒,很好吃,那你吃了幾塊啊?有沒有一邊想再吃一塊,一邊又怕被批評啊?寫周末和小伙伴玩樂高積木,兩人是怎么分工的啊?等等。每次都是點到即止,也從來不要求她改寫或者重寫,我相信潛移默化的力量,這些建議她其實都聽進去了。
其實歸根結底,我只是享受和女兒每一次交流的快樂,并且作為一個母親,我衷心希望文字和寫作對女兒來說,不僅僅是學習道路上一個被量化為成績和分數的工具,而是成為伴隨她一生的,能給她力量的朋友。
在若干年以后,我希望能在家里讀她在異鄉親筆寫來的信;我也希望她有一天,能在翻看當年的文字時,找到曾經的那些記憶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