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 從這里開始是《三字經》的第三個部分了,講得是“識某文”中“經”的部分。這個部分其實也為我們系統的學習中華的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學習內容和學習次序。這幾句話講得是古代所謂的“蒙學”,或者說“小學”的內容,但是和我們今天小學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古代的“小學”指的是文字之學,意思是這個東西算不得“大學問”,古人講真正的大學問是能平天下的本事,其余的通歸“小學”或者“技藝”。古今對照的話,我們今天的所謂小學、中學、大學、乃至讀到碩、博,其實都算是古代的“小學”、“技藝”的范疇。
所謂“凡訓蒙,須講究”,學習這個事情呀,一定要有一個好的開始,人就是這樣,養成什么習慣就是什么習慣,很難改的。所以開始的時候必須要重視。而且最開始的基礎沒有打好的話,那么后面的學習很難良好的繼續下去。這一點為什么要特別強調?我們看看現在身邊的家長就明白了。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想法,誒呀!小學的時候沒什么的,開心成長最重要,等到初中之后再使勁來得及,可現實是到時候真的來不及呀。很多人把這個“快樂教育”理解歪了,真正的意思是要寓教于樂,培養孩子將學習當成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古人的那句話呀,就是那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對這句話是有想法的,“勤為徑”沒有錯啦,但是“苦作舟”有問題,覺得不好的事情硬去做,那當然苦嘍,喜歡做的事情,你不讓我做才苦呢。所以怎么能做到“寓教于樂”那是必須要講究的,而且真的得好好講究講究。筆者在三十歲的時候才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一下進入了樂學不疲的境界。如果那兩個數字調換一下就好了,十三歲要能進入這種境界……,唉,都是眼淚,不說了。
“詳訓詁,明句讀?!敝v的是學習先要過文字關,要能知道書上寫的那些字都是什么意思。這一點換成我們今天的話就是要重視“閱讀理解”,小孩子在學習之初,一定要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這個古今一理。先說古,大家看古書的時候,有興趣的話可以把后人點的標點都去掉,因為中國古文本身就是不帶標點的,所以才要“明句讀”,要知道怎么斷句,不同的斷法意思是不同的哦。比如《道德經》的第一句,目前有三種斷法?!暗溃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字是一樣的,但是意思完全不同哦。那么哪種是老子他老人家的本意,爭論起來其實沒意思,真有本事自己問他老人家去。作為我們學習來講,從每種斷法中都看出道理,能自圓其說,能運用自如即可。再說今,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目前初高中各科的試卷,文理科都算上,閱讀理解的能力直接決定考試成績,因為題讀不明白,人家要考啥都不知道的話,還答啥?
“為學者,必有初”,不只是學習,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有一個起點,但是這個“初”絕不僅僅是起點的意思,他還代表了一個人的“初心”,學習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你最開始的出發點是什么?是為了什么出發的?這很重要。僅就學習來講,是為救國救民而學?是為一身衣食而學?目標不同,那個結果呀,最后取得的成就,一定是不一樣的。因為初心不同,氣度不同,付出的努力不同。結果怎能相同。
“小學終,至四書”,站在今天的時代來看,古代所謂的“小學”,已經成為了我們今天一門專門的功課,名曰“古代漢語”,大家窮一生之力,不一定能完全學明白。而且我們看歷史的經驗,從漢代開始的“訓詁”學,多少人掉到里面,一輩子在名相上打轉轉,最后丟掉了慧命。今天我們在學傳統文化時,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清楚的知道“小學”是不可能畢業的,所以“小學”和“大學”要一起學,莫以“小學”誤“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