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
達到高度的意識虛無,完全入靜的狀態。
萬物渾然一體的發生,我在這種狀態下,體驗到萬物復歸于道。
事物紛繁萬象,都復歸其根源。復歸根源了,這才稱得上清靜,清靜了可稱為復歸其命,復歸其命,可以稱為恒常之道,了解恒常之道可以稱為明白。
不了解恒常之道,虛妄而行就會帶來兇險。了解了恒常之道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就能成為的王者,王者是合于天的,天是合于道的,道是永恒的,生命會消失,道不會變。
評注
上一章講了古代的修道者,本章接著講老子自己的修道經驗。
致虛極,守靜篤
這就是道教修練所說的“內觀”,也就是前所說的“抱一”。
也是佛教修練中所說的“入定”,也叫“禪定”。
還可以稱為:入靜、神游、出神、冥想、靜觀、止觀、三摩地、合神……
古今中外,各種宗教修練的大抵有這個同樣的內核。
道家典籍《太上洞玄靈寶觀妙經》說:“靜久神凝,天光自發”
道家典籍《太上老君內觀經》中說:“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
內觀的方法,就是要靜神定心,去除雜念,然后自然就進入靈性境界。
西方人用得較多的是冥想,其方法基本來自于印度瑜伽,比如《瑜伽經》。
冥想的方法除了對身體、呼吸的調節外,更重要的是強調就是精神上的高度專注。
不管是專注于呼吸,還是某種內在景象、某部分軀體,或是根本不專注于任何一處,都要對不斷涌現的思維、念頭進行控制——一念即起,立刻覺察,并使之消散,而非任其發展——以便將注意集中于要專注的那一點上,或不讓任何一點成為注意的對象。
可見,冥想是一種練習專注而減少“雜念”,乃至完全去除“雜念”。
冥想期間,大腦某些部分的興奮程度會下降。
冥想經驗越豐富,大腦的變化就越顯著。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根,就是更基本層次上的存在,就是老子說的“道”。
它就是萬物的母體,天地的根本。
復歸于萬物本源之道,達到了清靜無為的境界。
這種清靜是復歸于萬物的本源。
“命”字本意為“令”,使喚命令、使之去做的意思。②達到了這一更根本的存在,就可以稱為復歸其必然,這就復歸于更高維度渾然一體、復歸于一的狀態,這就是存在本身、這是“命”。
我們平時說,“命里注定”,“宿命”。
在我們的下意識中,我們知道“命”是必然性的、是不變的。
在更高層次的狀態中,宇宙是渾然一體的,它即是混而為一,又是已經既定。
老子不是在講宿命論,老子的道恰恰是超越必然與偶然、絕對與相對、運動與靜止的更高存在。
我們的生命也正是如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創造命令、控制命運的。
所謂“生”,代表變化的、活動的、活力的,生育創造的自由;
所謂“命”,代表靜止的,必然的,絕對的,不可改變的必然。
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對立的統一體!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我們習慣于把事物加以區別、分析、然后去發現邏輯、加以推演。這是一般所說的理性思維。
但思維的過程并不僅僅靠邏輯理性。邏輯是機器可以完成的,而人的思維要復雜得多。比如,我們所謂的直覺和洞察可以看成一種更高的智力。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黑匣子,人并不清楚他自己思維的過程,但他清楚自己思維的結果。
科學家對那些所謂白癡天才的研究已經說明,我們對大腦知之甚少。
據《科學美國人》報道,美國鹽湖城基姆·皮克是一個患有自閉癥的“白癡天才”,他精通從文學到歷史在內的15門學科,能一字不漏背誦至少9000本書的內容。他甚至可以憑記憶中數年前看過的地圖,指導別人在美國各城市旅行。他僅用2年就成為一名技藝嫻熟的鋼琴大師。但他在生活方面卻異常低能,至今也不會自己穿衣,著名好萊塢電影《雨人》就是以他為原型而創作。
據報道,當皮克出生時就小腦畸形,其左右大腦半球竟完全各自獨立,沒有常人那樣通過一根叫做“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的神經纖維相連。科學家推測,這很可能正是他能成為一名“白癡天才”的關鍵。由于通常人類的左腦內有語言中樞,右腦主要受左腦其控制。但皮克由于左右腦分離,左腦對右腦不具有控制能力,從而使其右腦可以更自由、充分地發揮潛能。③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鐘”節目采訪過一位“白癡天才”———英國小伙子丹尼爾·塔米特,他在數學和記憶方面擁有與眾不同的天賦。
丹尼爾在4歲時曾患過一次嚴重的癲癇癥,至今仍有輕度自閉。但和其他“白癡天才”不同,丹尼爾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明顯的智力缺陷。
他在一周內學會了號稱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的冰島語;他在牛津大學的一次展示中背出了圓周率小數點后面的22514個數字;他解釋說:“我在大腦里看見的數字是有顏色、有形狀、有質地的。所以當我看到一長串數字時,它們就會在我大腦里組成一幅幅圖畫。10000以下的每一個數字,我都能用這種方法看到它們,每個數字都有自己的顏色、形狀和質地。”
丹尼爾舉例說,當他看到圓周率時,大腦里就會出現一幅彩色的圖畫。“這些圖畫并不是由數字組成的,它們是五彩繽紛的,有各種質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都充滿了生命。”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白癡天才在推算日期、計算、音樂、繪畫、雕塑、查閱字典、下象棋、背誦、色彩、賭博,甚至經商及其它許多專業知識上表現出非凡的才能。
但是,白癡天才絕大部分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白癡天才的存在并不說明我們的智力有問題,他們恰恰說明:我們看似平凡的智力比那些白癡天才更高級,我們有更強大的適應能力。我們看起來平凡的智力實際上可能有著更復雜的機制。我們的智力比某些單純的邏輯能力或者推理能力要復雜得多。我們比白癡天才更復雜。
在一般人看來,老子的方法很怪異,他宣稱:意識虛無到了極點,完全進入了靜的狀態,此時就能體驗到萬物同時發展,返歸于渾然一體的存在維度,事物不再是我們原來看到的樣子,他“看”到的世界是一個混然一體、同時發生的世界,他似乎比我們擁有更高的意識維度。
他就在這種物我合一的渾然之境中,觀察萬物同時的發展,復歸于它更基本、更深層的存在。在老子看來,宇宙是一個統一體,是超越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劃分的!
人類還能經歷比這更高的奇跡嗎?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的“道”是一種更高維度的存在,老子就像打開了身體中的某個“超級器官”,體驗到了“道”,我們所知的一切事物都統一于“道”,道就是“天地根”、“萬物之母”,只要我們進入了這種“道”的境界,我們就能“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52章)
常,就是不變的、永恒的、絕對的。
復歸于道,這就是“常”;達到了這種“常”的狀態,我們也就進入類似于絕對真理的層次,這就“明”。
老子告訴我們,我們的一切爭論是無謂的,事實就這么簡單,你們想要全部的真象,全部的真理嗎?那你們就不要執迷于你們現有的理性、現有的感官,你們要直接去體驗更高的意識維度,進入“虛極靜篤”的狀態,進入那“眾妙之門”,宇宙更高層次的本體就在那里,你只需要感受就可以了
由此,我們更理解第10章最后一句話:“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你們能通過“虛極靜篤”的狀態達到更高意識維度,而不用智巧之心嗎?
這就是中國古人們所說的“得道飛升”。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進入了更高的意識維度,就回歸到萬物本質的道、體驗到終極真相。不知道這種終極真相,就會妄為而生兇。知道了這種終極真相,就有大包容,才能天下為公,這才是“王”,王是合于天的,天是合于道的,道是長存的,身體消失,道依然不變。
殆,甲本寫作“怠”:慢、松懈。
與孔子比較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第四》)
翻譯:孔子說:曾參啊,我的道是一以貫之的。
曾參說:是的。
孔子走后,弟子們問:說的什么意思?
曾參說:先生的道,就是忠和恕。
評注:忠,就是忠實誠信,恕就包容寬恕。
在曾參看來,孔子表現出來了忠與恕,這只是表象。
孔子自己說: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能找到我這樣忠誠可信的人,只是他們不如我好學而已。(注解,原文為: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可見忠誠、寬恕之類并不是孔子之道的本質。
曾參是孔門弟子中比較魯鈍的,孔子評價他是“參也魯”,故而不必拘泥他的理解。
孔子一以貫之的是中庸之道,是“無可無不可”,是他對真理(天、道)的理解。正是對道的認識超過一般人,所以孔子能表現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忠與恕。
與孔子比較
子曰:“賜也,如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衛靈公十五》)
翻譯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靠多學習而記住的嗎?子貢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我是一個東西去貫通的。
評注 又一次提到“一以貫之”。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二十》)
譯 孔子說:不知道天命,沒辦法成為君子;不知道禮制,無以自立;不知道語言,無法了解人。
評注 這是《論語》全書最后一節,歷來也被認為是總結性的一節。
孔子所說的“命”,接近于天性、天道。中庸開篇就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天命也就是上天對人的命令,也就是天性。不懂得敬畏這種更高的存在,就不可能成為君子,就會成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就成為患得患失的小人,就會成為只知道實用理性的小人。有人甚至說孔子的“天命”和海德格爾的“語言是存在之家”、“不是人說話,而是話說人”接近。
孔子所說的“禮”,不僅是禮制、禮法、規則,其背后也是對更高存在的敬畏之心。“禮”字本身的意思就是祭神以致福(注解《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以言事神之事則為禮,以言事神之器則為豊”)。禮制、禮法、禮儀等等的產生,都與天命相關,“禮”與“命”也是相關的。
孔子所說的“言”,不是要善于說話或聽話,而是指知道語言的局限。孔子全書反對能言善辯、反對過于注重言辭之處極多,這是《論語》的一個基本觀點。
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十四》)
譯 公伯寮在季氏面前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告訴孔子說:季氏雖被公伯寮所迷惑了,我有力量解決他。孔子說:我的主張能被實行,那是天命,我的主張將被廢止,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樣?
評注 孔子對天命是相信的。
類似的表述還有: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第九》)
孔子被匡地的人拘禁,曰:文王死了,古代的文化不在我這里嗎。老天要讓這文化死掉,以后的人就看不到這些文化;老天不讓這文化死掉,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樣?
注解
①引自《莊子·人世間》,“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②《說文》:“命,使也”,林義光《文源》:按諸彝器,令、命通用。
③《科學美國人》2005年12月號。
作者:熊川
作者首次連載,文章持續更新,歡迎關注我的簡書或者微信公眾號:xiaohuazhuo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商業轉載,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