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你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文學對我而言很重要。這種重要體現在如果我很久不讀書、不寫作,我就會陷入一種焦灼感中,我想——其實這種焦灼感也許是不恰當的,或者過于自大的,畢竟我算什么呢?我不讀書、不寫作對這個世界并沒有什么影響,只能影響我自己。

我今天講話的題目是《文學,你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文學,聽起來是很高雅的,很多人覺得它很遙遠,我之前有一次宣傳一個文學活動,無數次得到這樣一個回答:我是理科生。

? ?個答案簡直讓我有一點吃驚,什么時候文學變成文科生的專利?或者說,什么時候文學從一種愛好變成一種學科?

? ?你可以不喜歡文學,當然可以。但我想大家可能把文學的概念理解的太狹窄了。一句歌詞,一句影視劇對白,哪怕日常中一個口才很好的人,他的只字片語,但凡能夠于某一瞬間觸動你內心的,都可以算進文學的范疇之中。如果這么來看,那文學的確是跟生活關系密切的。你說你不喜歡文學,但你總有喜歡讀的小說吧?你總有喜歡的歌詞吧?你總有喜歡的電影吧?要知道,再經典的電影作品最初的形式也是白紙黑字。

的確,有很多文學作品是高深的,它容易給我們一種距離感,比如說《詩經》、《紅樓夢》等等,大家都知道這些是經典作品,是名著,讀之有益,但我們卻不去讀,或者說讀不下去。這時候,文學離我們好像很遠了,但我們卻忘了一些事情,《詩經》中最好的部分是寫風俗民情、愛情的,《紅樓夢》也是典型的世情小說,它們寫的都是俗世,庸庸碌碌的人生,只是因為它們寫的時代與我們又距離感,因此才使我們感到遙遠,而不是因為它本身與人們有距離感。又比如說詩歌,意境很美好,但它所寫的感情也是人們真實的感情,而不是無端捏造的,它再怎么高雅,寫的也是人情,絕不可能寫成另一個物種的感情,絕不可能寫成我們無法理解的感情。以此為基點,我希望傳達的觀念是,文學有時候看起來很遠,但實際上它沒什么特別的,我就不去講文學有多好多好了,這都是廢話,大家也都知道。我們喜歡談論文學,喜歡閱讀文學作品沒什么高尚的,它跟我們吃飯、睡覺、聊天、看電視這些行為比起來不見得有多偉大,也絕不會遙不可及到以“我是理科生”為理由拒絕文學。關注文學,喜愛文學,而這不會成為你說出來以抬高自身的籌碼,這是我所希望的。

所以其實文學離我們還是很近的。喜歡文學,你可以去大量閱讀你喜歡的作品,從中獲得只屬于你自己的感動,這很好,我從不覺得喜歡文學就非得去寫作,因為很多自以為會寫作的人連一個優秀的讀者都還算不上呢。推薦大家閱讀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文章讀本》,他說道:“一個優秀的作家首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讀者”,當然不是說讀了這本書你就得去當作家,不過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

不過我想也許每個人都曾經在情緒波動起伏之際,渴望表達出自己的內心的感情,我認為這就是寫作的沖動。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寫作的沖動,但真正動筆去寫的人相比之下就少了很多,更有不少人嘗試動筆寫作之后感覺自己“詞窮”,表達不出自己的感情。其實“詞窮”是很正常的,再偉大的作家也有寫不出東西的那一刻,所以別因為自己“詞窮”了,就覺得自己沒有寫作的能力,不見得如此。

在我看來,大家都是可以寫作的,如果說小說這類題材的寫作的確需要天分的話,我是認同的,就像我最近了解到一個叫祁媛的女作家,1986年生,學美術,結果剛剛嘗試寫作小說就能在《收獲》上發表,大家稱之為“天才”,這是羨慕不來的。

但散文、隨筆就親和的多了,每個人都可以去寫,記錄下使你難以忘懷的故事與人,留住那一剎那的感動、喜悅,我想大家應該都會有這種期望的。我是真心期盼大家能提筆去寫,不錯,當然我們寫出來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情感認同,得到欣賞,但現實可能是只有你自娛自樂,自我欣賞,但那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們只管做到“我手寫我心”就可以了,難道有誰規定了只有作家才有資格寫散文嗎?這里就要指出文學的一個特點了,門檻不高,像是音樂、舞蹈等等藝術形式,你總得有一定的學習才能嘗試,但寫作只要你有筆就可以去嘗試了,所以我就說嘛,文學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不過文學門檻過低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一些質量不高的內容大面積地出現在網絡媒體上之類的,不過凡事總是有利有弊的,今天我們不做討論。

不過既然你已經嘗試動筆來寫了,那么總是會希望自己寫得好一些吧?我個人看來,就是兩件事,一個是多多的體驗生活,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去用你全部的器官去感受這個庸俗而美好的世界,只有懷著充沛的感情,你才有寫作的素材;還有一個就是多讀書,因為讀得多了,你就明白要怎樣準確地把握抒發情感的方式。那么你現在既有感情可抒發,又能掌握表達的方式,我相信你寫出的文字總是會有打動別人的地方的。只有不斷去寫,才能越寫越好,搞不好你嘗試之后發現自己竟然是個寫作天才呢?

文:嚴孜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