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與不鍛煉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就有了巨大差別。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今天多學一點知識,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話。
拒絕讀書,忽視靈魂;
拒絕運動,忽視健康!
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這樣的閱讀究竟有什么意義?”
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讀書,讓我即使沒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讓我清貧至今也樸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強大至今。
我未入過繁華之境,未聽過喧囂之聲,未見過太多生靈,未有過滾燙心靈,但書本給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不是說書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斗,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好脾氣都是磨出來的,壞毛病都是慣出來的,愛挑事都是閑出來的。
到了一定年齡,便要學會寡言,每一句話都要有用,有重量。喜怒不形于色,大事淡然,有自己的底線。如果不能在一起,就不要給對方任何希望任何暗示,這才是最大的擔當。
人到中年可怕的不是一事無成,而是不能和平庸的那個自己握手言和,卻又對未來束手無策。
人一個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點,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別人,研究歷史就可以了解今天。人性都是一樣的,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別人。
歷史常常重復。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陽光之下,并無新事。
利益的沖突就像一塊試金石,往往能映射出人品的真實形態。一個人的人品怎么樣,就看他和你有利益沖突的時候。在職場如魚得水的人都會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事先做人,客戶都是先認可你這個人才會認可你的業務,如果你的人品不行,根本不用和他談什么業務了,即使你能力不行,人品好也能加分,有句話說得好:能力不行,人品來湊!所以,人生到最后,其實拼的都是人品,人品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生的成敗。人品最高的境界是善良。
一禪師見一蝎子掉到水里,決心救它。誰知一碰,蝎子蟄了他手指。禪師無懼,再次出手,豈知又被蝎子狠狠蟄了一次。旁有一人說: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禪師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豈能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了我的天性。
有你與我同行,再累也心甘。有你與我同行,也會輕輕松松。這一生,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