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媒體人跳槽、創業,依然改不了的“職業病”

1、

媒體中走出的創業者、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去世后,他的妻子寫了一篇憶亡夫的文章《一個人,和他的愛》,刷爆了媒體人的朋友圈。張銳從報紙到網站再到移動互聯網,在報紙時他執著于新聞人的鐵劍道義;開發網易公開課公開課時,他希望改變中國的教育現狀讓教育資源免費、共享;創建春雨醫生他希望以移動互聯網力量改變中國醫療難問題。

有情懷的創業者大抵如此,總想促進社會進步、完善和健全體制,這也是很多媒體人或曾經的媒體人的“通病”。

如果你朋友圈里有個媒體人,一定會發現他的幾個常用高頻詞:情懷、初心、在路上、內容為王、鐵肩擔道義……

初入媒體圈時,同學問我:你一師范畢業的理科生,好好的老師不去當為什么偏要當記者。記得當時回答她,這個行業見人見事,能讓人更快成長。

現在很多大學生和職場新人以讀書、寫作的方式來促進自己成長。這并不算錯,但比讀書、寫作更重要的事情是見人見事、做人做事。見人見事、做人做事帶給人的改變和成長,比讀書寫作效率高太多倍。畢業后選擇投身媒體行業,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2、

媒體人的情懷、初心是什么?其實只是一個職業很普通但卻總讓人沉溺無法自拔的職業理想。

記者寫了一篇貧困孩子上學難的稿子,學校很快給孩子免除學雜費、民政部門也審核后批給孩子家里低保戶名額、一大批愛心人士給孩子捐錢捐衣物,那個時刻心中涌起的難以名狀的成就感。

當記者寫一篇英語八級考試撞車省委選調生考試,讓省考試辦修改考試時間,為一大堆考生創造了一個機會的時候。

這不同于賺了多少錢、不同于拿到多少融資,以至于很多離開媒體圈的人依然能對這個職業念念不忘。

寫了一個尋找被拐賣兒子的父親十多年跨越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滿中國尋找兒子,又有大批同行報道。后來,著名導演彭三源跟著這位父親生活了幾天,一直聊、一直觀察,根據他的故事,寫成了電影劇本。有了后來劉德華和井柏然出演的那部親情催淚尋子大片《失孤》。電影首映當天,一家電影院邀請了一大批媒體記者與那位父親一同觀看,電影很感人很催淚。但比電影更催淚和揪心的是,那位父親從始至終不斷滴落的淚水。時隔十多年,依然讓當事人痛哭失聲的事情大概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

難以描述的職業情感,這大概是很多傳統媒體人雖然抱怨轉型期間福利縮水大,但依然能堅守的原因。

3、

與張銳一樣,離職創業的媒體人也多忘不了當初的那份情懷。一路默念著“不忘初心”,一邊創業期望能改變社會。最近被說爛了的出走創業的老媒體人如:邏輯思維羅振宇、樊登讀書會樊登、吳曉波頻道的吳曉波,用媒體人執著于內容、專長于內容的優勢,情懷創業,開創出多個內容創業的品牌。

不久前,一位熟識的《都市快報》媒體同仁,上交了記者證,辭職創業。他曾是全國十大公益記者之一,創業合伙人是他提前離職的前領導。就是這位領導,拒絕了娃哈哈年薪優渥的工作,選擇創業,目前養老自媒體號已經基本完成布局,占據了自媒體行業內布局稀缺的一塊藍海。

幾年前,同城媒體一位十多年的記者被挖到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負責文化宣傳工作。后來,這家房產公司出了自己的社區報、籌備出智能社區APP搶占同城零售……想法很多、初始行動也很好,但幾天前他離職了,重新回到媒體行業。其實他只要按部就班完成企業宣傳就好了,非常輕松又清閑,但總有大量想法想付諸行動,無奈領導層不配人、資金不到位,只能傷心離職。大部分離職不過是傷了心或者傷了薪,他是傷了心。

媒體內大約專門塑造這這樣的人群,就像他們常常自嘲“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中南海的心”,即使走出媒體,依然改不了的職業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