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勤學(xué)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xué)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給自己一個能力所及的定課,哪怕每天供杯清水,念個《普門品》、大悲咒、心經(jīng);晚上拜佛幾拜,隨時隨心念六字大明咒,只要堅持下來,慢慢心就定了。一 釋迦佛光
幽寧夜,傾聽一曲清平樂。清平樂,聲超彼岸,蕩搖天闕。有緣終自能相邂,靈犀密意心同寫。心同寫。蘭香凝久,芬芳彌烈。一 釋迦佛光晨起靜思
《皈依三寶的實際功德》
歸依和不歸依確實有區(qū)別,因為歸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寶弟子;如果不歸依,盡管你說“我很愿意學(xué)佛,看讀佛書等等”,但是你還不算是三寶的弟子。歸依就是要通過某種儀式從內(nèi)心里發(fā)愿,我愿意歸依做佛的弟子。那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說:“我對佛法特別地有信心,但我就不歸依。”這表明你還是不愿意做佛的弟子。歸依以后可以成為一個正式的佛弟子,所以看上去只是一個形式,但是通過形式它能引發(fā)我們內(nèi)心里的這種發(fā)愿,愿來歸依三寶的。因此,歸依和不歸依是有差別的。
大家也都說歸依能找到一個心靈的依怙,實際這個沒錯的,因為歸依就是歸投依賴的意思。我們在世間上想歸投依賴于任何人,大家都知道,這個世間實際是無常的。從物質(zhì)的世界來講,有成住壞空的;那么從人來講,有生老病死的。親戚朋友乃至于感情等等,實際都是無常的,沒有不變的,誰也不能作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所,不能永遠(yuǎn)地來幫助我們。
因此,歸依就是要找到心靈的依怙,讓我們的內(nèi)心能夠永遠(yuǎn)住上佛法給予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的內(nèi)心變得有主心骨,這樣內(nèi)心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qiáng)。我們常常說的要開發(fā)正能量,怎么樣去開發(fā)?就是當(dāng)我們真正地歸依三寶以后,懂得用佛法來轉(zhuǎn)我們現(xiàn)實生活當(dāng)中的煩惱,那我們內(nèi)在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大的,我們的正能量才可以慢慢地開發(fā),我們才能談得上去真正地幫助別人。一 釋迦佛光
閑居無事可評論,一炷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饑有飯,行看流水坐看云。
-元代了庵禪師。
平淡是真,寧靜是福。心若靜善一切皆美。我們學(xué)會用純凈的雙眼觀察社會,平靜做人,平和做事。如此,便能寧靜致遠(yuǎn),心靜如水。 ???一 釋迦佛光
【閑話語聊】 禪的思想是:空靈、豁達(dá)、開闊、明朗的人間清流。禪的生活是:積極、自在、簡樸的安心方式。禪的理念是: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我枷鎖,海闊天空地任運飛翔。禪的方法是:認(rèn)識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現(xiàn)前。禪的目的是:試著把身口意三業(yè),轉(zhuǎn)化為自利利他的慈悲與智慧。 ???一 釋迦佛光
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舍貪嗔癡慢,得戒定智慧;舍殺盜淫妄,得慈悲喜舍。舍是非人我,得禮義忠信;舍迷惘墮落,得皈依升華。舍分別計較,得和諧安住;舍生死煩惱,得涅槃自在。舍涅槃塵沙,得圓明菩提;舍心佛眾生,得諸法實相。永嘉法師說過: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 ???一 釋迦佛光
以正知正見正行守護(hù)三門,才是讓自己不受煩惱侵害的最好方法。 ???一 釋迦佛光
【萬緣放下,狂心即歇,歇即菩提】
佛在世時,有一個外道持花供佛,拜畢。佛說:‘把花放下!’外道遂將花放下。佛又說:‘把手放下!’外道就把手放下。佛又說:‘把身放下!’外道愕了半天,身怎么放下?就問:‘世尊!身怎么放下?’佛說:‘放不下,挑起去!’外道就悟了。你們大家想想看,‘放下’兩個字,還了得起嗎?我每每教你們放下,要你們放得空空的:心放下,身也放下,世界也要放下,放下也要放下。你們不但不肯放下,似乎還要多一點才好。因為一向習(xí)慣以得多為進(jìn)步,以少為無進(jìn)步;所以今天學(xué)《楞嚴(yán)》,明天學(xué)《法華》,后天學(xué)《華嚴(yán)》,再多更好。你們聽說今天講‘念佛是誰’,明天講‘父母未生前’,后天講‘狗子無佛性’,這樣的一天換一個話頭,才稱你們的心;聽得多多的,熱熱鬧鬧的,才對哩!是的罷!
今天教你放下,還要放到無可放處,無可放處還要放下;從這個地方不能領(lǐng)會宗門下的嫡旨,不肯相信宗門下的痛切婆心,你們就要發(fā)一種誤會;一個誤會下去,就種了一個謗因,將來要招謗果,那個時候苦死了!你們誤會的地方在那里呢?第一、教你放下,你就放下;放下來就在鬼窟里作活計,黑洞洞、昏暗暗的。
第二、教你把聽到來的,學(xué)到來的,領(lǐng)會到來的一齊放下;你不但不肯放下,反要大起嗔心說:‘宗門下開口不是說教的不是,就是說凈土的不是,這不是專門謗教、謗凈土嗎?’你們這么一誤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為,你們不曉得宗門下是一個甚么門庭;它是一個絕相、超宗、離名、離相的門庭;并非教你把經(jīng)典毀掉,把凈土丟掉,沒有這樣的罷!總教你們在這個參禪期中把一切都放下,就是教你們歇心,所以說:‘歇即菩提’;要教你們歇到一毫頭也沒有才對,若有一毫頭在,這一毫頭要遮太虛。
我來說個譬喻:如一個人學(xué)木匠,學(xué)了三、五年,總算學(xué)成了;斧頭也會拿,鋸也會鋸,刨也會刨,因為賺錢不多,改業(yè)學(xué)裁縫;做裁縫,就要學(xué)剪、學(xué)針,是的罷!你到了裁縫店里,還許你帶斧頭、鋸子嗎?斧頭、鋸子還用得上嗎?不但斧頭、鋸子用不上,也不許有做木匠的心在;因為你手里拿針,心里做木匠,你的裁縫還學(xué)得好嗎?今天你們參禪,當(dāng)然要做參禪的事,參禪必須要放下,要歇;你們把學(xué)得來的,聽得來的,會得來的,擺在肚子里,還有用嗎?禪還參得上嗎?如同學(xué)裁縫,把斧頭、鑿子袋帶在身上一個道理。你們仔細(xì)想想看,對不對?
并不是我說就了事,要你們心里頭徹底的領(lǐng)會說:‘是的!’參禪是要萬念放下,如有一毫放不下,這一毫頭要遮太虛。你們各人還領(lǐng)會嗎?眾生從無量劫來,就因為一個放不下,大而世界,小而身心;一生、一生已來,將來還不是一生、一生的下去?我們要返本歸元的人,不把身、心、世界了掉,返本歸元只可說說,事實辦不到。
若要名實相符,首先要知道:世界那里來的?身從何有?心以何有?能知身、心、世界從何而有,就可以從根本上一斷,一了一切了,才是釜底抽薪;若不在根本上解決,都是揚湯止沸。世界以甚么有的呢?要曉得:世界以身有,身以心有,心以惑有。若要了身、心、世界,以根本上首先要了惑;惑能了,心就了;心了,身就了;身了,世界當(dāng)然會了。那么,了惑的法,就是‘念佛是誰’;這一法,了惑最如法;惑,非‘念佛是誰’不能根本了。你們能可以把‘念佛是誰’苦苦的參通之后,再行大悲救世,那一行不好?恐怕你一生所學(xué)的不夠用!要你們都要具一種正知、正見,以免好心為道,反招惡。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zhí)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zhí)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
妄執(zhí)於俗世間,人的一顆心一直不停地在狂亂奔撞、追逐著翻滾妄執(zhí)於俗世間,人的一顆心一直不停地在狂亂奔撞、追逐著,殊不知一旦要將自己浮動的心安頓下來,歇息片刻,卻難如登天。所有的雜念妄想會來襲擊你欲歇息的心;所有的是非俗事亦不會放過你欲安頓的心。人常狂言道:「人能掌握命運。」但當(dāng)你靜下來時,試著入定,你會頓然驚覺「心難握,何來方向之有?」原來我們的心念一直由妄想欲念牽引著,而非自己。連自己的心念都掌握不了的我們,又何能掌握命運呢?假若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學(xué)習(xí)如何將這顆狂亂的心安定下來,堅守住自己本心的保壘來抵御外來妄念的侵蝕,留得一顆明明白白、專注安穩(wěn)的心。那 ,澄靜的智慧即由澄清的心靈中油然浮現(xiàn),自然就能真切地認(rèn)識原我的面貌啊!拂去妄想的塵埃,始能明心見性;認(rèn)識了明心本性,那 人生的路就可清楚明白,也將不在有何會使我們迷惘困惑的了! 所以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一 釋迦佛光
宋真歇清了禪師詩中有句,云:
“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時多半為人忙。
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筏喻寮白:
一般人不生病是體會不到苦的,這個色身健壯之時,每日忙來忙去,都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而真正關(guān)乎自身的生死大事,卻拋在耳后;
修道人呢,每天與生死為伍,知道色身元為假合、老病總是平常、吃飯權(quán)當(dāng)進(jìn)藥,睡覺便如小死,這樣日日觀念無常,即使天天在八苦中交煎也無所妨礙,所以說“比丘常帶三分病,不病不知真精進(jìn)”。
當(dāng)然,也有一類人,錯會了方向,凡夫每天在色身上妝點,是為了好看;他則日日在皮囊上用功,是為了堅固。說白了還是頭上安頭、妄中說妄。
過去有人見到僧人臨終因病而死的,便議論他并沒得道。蓮池大師說:“病而不為病累,是名得道。”一 釋迦佛光
「須知佛之所以教人,皆為對治習(xí)氣。以由習(xí)氣障蔽自心,不但佛之神跡不能知,即己之從生至死,見聞覺知,又何嘗自知乎。今既信佛,而不于能得真實利益處致力,而泛泛以己之知見不及處詢問,誠所謂舍家常茶飯,而欲得天廚妙膳,其失計也大矣。」《印光法師文鈔》復(fù)羅鴻濤居士書一
【佛教重大節(jié)日提醒】3月5日(農(nóng)歷二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dá)摩·悉達(dá)多,迦毗羅衛(wèi)國太子.求離苦之道出家,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尊在世弘法49年示寂.逢此殊勝日,廣做功德,回向、祈愿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世界無有災(zāi)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定慧寺將于是日為一切大眾在佛前供燈。誦讀大乘經(jīng)典祈禱您的平安喜樂。一 釋迦佛光
從古至今,許多人之所以失敗,究其原因,不是無能,而是自己不自信。自信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動力。當(dāng)你不自信時,難于做好事情;當(dāng)你什么也不想做好時,就更加不自信。這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若想從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解脫出來,就得與失敗作抗衡,就得樹立以智慧為基礎(chǔ)的自信心。一 釋迦佛光
【閑言歲語】無論多么謹(jǐn)慎,都有人歪曲;不管多么熱情,總有人冷落。人生的旅途與風(fēng)雨交織;生活的煩惱和朝夕相伴。打垮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決定成敗的不是能力而是心態(tài)。不必掩飾,無需雕琢。簡簡單單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守望生命如火的璀璨;感恩歲月如歌的美好!一 釋迦佛光
《身心寂靜》
之所以親近善知識是因為想得到善知識的那份加持力。實際我們學(xué)習(xí)佛語,學(xué)習(xí)祖師大德的著作,就是在得佛的加持、祖師的加持。我們常念生死無常,真的不知道明天還可以不可以這樣子地來上課,或者還可以不可以同聚在一處的。從我自己來講,我都覺得這是難得難遇,應(yīng)該十分珍惜的事情。
《菜根談》里說:“身放閑處,心在靜中。”但我們自己現(xiàn)在的程度,還不一定能夠閑得下來。身不閑心閑,恐怕也是難的一件事情吧!如果把身寄放在念佛堂隨眾念上一堂佛,在念佛堂——修行的閑靜處,榮辱得失就沒辦法左右我們,正如古人所說:“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
修行人要活出來那份自在。為什么會有人我是非等等?就是不懂得借助于外緣的力量把自己放在閑靜處。如果身放在閑靜處,那心也很容易安靜下來。“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那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身放在修行的閑靜處,那我們的心慢慢跟著也能夠閑下來。
給大家讀讀《龍舒凈土文》,就是為了讓大家了解怎樣在念佛堂是訓(xùn)練自己的身口,守護(hù)身口意。念佛堂是令身不作惡、口不非言、心安靜下來的最好的地方。如果我們能夠到念佛堂訓(xùn)練自己,是非、名利誰能夠欺瞞了自己?誰也不能。因此,如果想要修行,尤其我們能舍得放下世間這一切來修行,確確實實要重新來定位自己。一 釋迦佛光
清晨沿著山徑散步,別有一番情趣。摘下一支初放的野桃花,輕輕撫摸飽飲春露的花瓣,呼吸著被晨露滋潤的空氣,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在桃林里穿梭,你用手撥動枝條,落英繽紛,傾刻為你鋪出一條粉紅色的帶子,留給你一種美好的記憶。桃林老人還會送給你一套灑滿紅色花點,彌散著冉冉花香的衣服。
清晨在寺院散步,別有一番情趣。聞下綻放臘梅,輕輕撫摸飽飲春露的花瓣,呼吸著被晨露滋潤的空氣,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在院子里散步,用手撥動枝條,落英繽紛,傾刻為你鋪出一條散落花雨的曲徑,留給你一種美好的記憶。臘梅仙子會送給你一套灑滿紅色花點,彌散著冉冉花香的衣服。這就是定慧寺春日。一 釋迦佛光
http://www.foguangshengyin.com/ny_wap.asp?unid=197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瑪爾巴祖師
明媚三月,春暖花開,釆擷一襲艷麗的色彩,植一枚粉紅色的心事入懷,讓桃紅柳綠的芬芳,暈染一季春光。
蟄伏了一冬的眷戀,終于迎來這一季錦瑟韶光,溫暖而輕盈地在春的枝頭綻放。
春天是詩意的,也是羞澀的,乍暖還寒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恰似一朵半開的蓮花,卻不勝涼風(fēng)的嬌羞。
春風(fēng)吹綠了楊柳,陽光飽滿了思念。一抺溫情的微笑,執(zhí)意在枝頭盛放著極致的嬌艷。一次深情的凝眸,注定是人生只若初見的感動。
一些思念,那么近,又那么遠(yuǎn),如飄落在風(fēng)中的花瓣雨,暗香縷縷,盈盈滿懷。初見的嫣然里,始終婉約著溫情的感動,正如靈魂的邂逅,總能喚起兩顆心的共鳴。
最美的遇見,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上;最美的邂逅,沒有早與晚,是心靈的隔世重逢。"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陌上花開,綠萼紅瘦,你是否正踏著春的旋律,翩翩而來?
攜一份美好,書一筆紅塵眷戀;捻一指飛花,留下一瓣心香。珍惜一份美麗的邂逅,典藏一種唯美的心動。
阡陌紅塵,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見,相約在這醉人的春天里,與你共赴一場春暖花開的盛世歡宴!一 釋迦佛光
最好的不是未來,而是眼前的三月,三月春暖花開,鳥語花香,萬象更新,人更美…愿三月的風(fēng)雨,溫柔相待,不負(fù)春光,不負(fù)自己,攜美景,輕輕淺淺,慢慢行,細(xì)數(shù)春天的腳步……你好,世界。一 釋迦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