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鄭昭君在位時,任用徐摯做國相時,國政昏亂,官民不親和,父子不和睦。
后來,昭君改任子產為國相,鄭國便有中興之勢。
鄭國有子產才能興起來,因為他有四點君子之道。這四點長處并不僅是政治家才應該具備,如果我們拿這四點來作人處世,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其行己也恭
就是說子產對自己很嚴肅,管理自己非常恭謹,不馬虎,這是很難得的。因為一個人對自己最容易放松,往往認為錯處總是他人的,很少對自己的錯失反省。
二、其事上也敬
子產做首相,對于主上非常恭敬。這個敬,可不是指溜須拍馬,老板說什么你都覺得對。
恭是自己內心的肅誠,敬是對人對事態度上的嚴謹。
換言之:接受命令時,不只是服從,有好的意見時要提出力爭。執行命令,要盡心,不能是敷衍了事。最怕的就是,你要他提意見辦法,他沒意見,你讓他執行,他又不這樣做。
而孔明正是因為沒做到“事上也敬”導致形勢最好的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
馬謖很喜歡談論軍事,很受諸葛看重,劉備卻覺得他說話不踏實,臨死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諸葛亮點頭稱是,心里卻不以為然。
就是因為這份不以為然,為后來的街亭失守埋下伏筆。雖然可能是因為劉備快死了,所以孔明不愿違背劉備的想法,希望他可以安心地離去。但是,既然劉備臨死前都要強調一下這一點,以前怕是跟諸葛也說過幾次吧。
第一次北伐,街亭是必守之地。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并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可惜,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
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
諸葛對劉備臨死前的囑咐不以為然,而馬謖對諸葛臨行前的囑咐不以為然,對以智勇聞名的王平不以為然,三個不以為然,就導致諸葛苦心醞釀多年的心血化為泡影。
三、其養民也惠
子產養護民眾有恩惠,對于社會百姓,大家能得其所養,安定生活;對于社會有貢獻,有恩惠給人民,因此老百姓感恩于他。
不管是對待朋友還是客戶還是下屬,都要學會“養民也惠”。
四、其使民也義
“其使民也義”,子產用民用得又非常合理、合時、合法,人家樂意聽他的。
這一點,相對于公司而言,我覺得更適用于手下。
每一個員工,都會有手下。所以每一個人都需要明白一點,管理手下從來不是越嚴厲越好。
漢武帝時,對百姓強征暴斂,廣大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起義隊伍大則數千人,小則幾百人,劫富濟貧,響應者不計其數。震驚了當時的皇帝和朝中大臣,急忙調兵遣將,派重兵武力鎮壓。
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義者又重新聚集起來,占領山嶺和水鄉,使水陸交通阻塞,成幫結伙地襲擊官軍,聲勢很大。統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對起義軍毫無辦法。
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規定:“對于成伙的盜賊沒有發覺的,或者已經發覺應捕獲而沒有能夠捕獲的,凡年俸祿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一律處死。”以后,小官吏怕殺頭,雖有農民起義者也不敢揭發,所以農民起義軍隊伍越來越壯大。
這句話的解釋我參考了南老的《論語別裁》
如果喜歡論語,可以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