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歷史學家統計,帝王是王朝時代最高危的職業。中國83個王朝,397個帝,162個王,正常死亡的不到三分一,平均壽命僅39.2歲。
太監干政丶太后攝政丶外戚專權是封建王朝的三大毒瘤,王朝政權的顛覆多敗于此。皇權有兩套統治思想,一是君權神授,一是家國忠孝。
說太監,必先說帝王和皇權,因為沒有王權,便沒有太監,也就沒有太監亂政之說。
在秦朝之前,太監只是王的奴才和工具,哪有什么權利。政權由三公九卿與帝皇分享權利:在上,帝皇只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在下,仕族門閥才是中層的運作機制。
而帝王也不能生殺予奪,在朝堂有丞相,有三公九卿;在后宮宗室也有宗人府,處理王子王孫的懲戒,帝王并不能一人說了就算。
那么問題來了,皇帝又為什么寵信太監呢?
話說,隋唐以后,撤除丞相之職,分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權力便集中至帝王手中,才形成了真正的帝權一人在手。
等到宋太祖結束了五代十六囯的軍閥叛亂,奪權紛爭之后,宋太宗趁著“杯酒釋兵權”的軍權收攏之后,重用文官,才有真實意義上的科舉制,打通了庶民的晉身壁壘。
這一點從宋朝當時工科貿鼎盛于全球可見:印刷術丶火藥是領先發明,茶葉丶陶瓷丶絲綢暢銷海外,百萬人口的開封城是當時世界的三大都之一。
但另一方面,權力是匹野馬,力量大,跑得快,但也難駕馭。
況且,帝王的精力和能力,也限制著權力的應用:事事親為,精力不夠,畢竟后宮尚有三宮六院的妃嬪等著均治帝王的雨露。
交給能力強的臣子,又擔心臣子亂權造反,最后思來想去,逼出了“妙計”:重用太監,王振丶劉謹丶魏忠賢等是代表。
太監不懂軍事,為什么皇帝寵信太監,派去前線監軍呢?
第一,皇帝與太監的兩位一體,利益關聯。
太監沒有親戚當權,無法內外形成勢力,他們的靠山只有皇帝。
太監又沒有子嗣,所以野心自然會小很多。
太監是閹人,專權尚可,一旦當皇帝,必令天下蒙羞,肯定受天下討伐。王朝時代,女人做皇帝者也僅武則天一人,邉論太監。
太監一旦離宮,就如同社會性死亡。一者新的環境,尤其是衣食住將是泰山壓頂。大清溥儀退位,釋放三千太監,結果紫禁城的護城池泡滿了跳河自盡的尸體,二者民間對不男不女的身份歧視,讓太監生不如死。
有些大太監自年輕時就一直伴隨著做皇帝前的太子,多年的伏侍,讓帝王對其人品丶性格等深有了解,信任度極高。所以太監是派往前線監軍的合適人選。
畢竟太監享受了皇帝賜下的特權和物質享受后,往往只孝忠皇帝一人。這也是明朝王振丶劉瑾、魏忠賢大權在握,并沒造反的原因。
第二,信任度。王朝時代,皇帝的生殺予奪,只傳位于子,這決定了皇帝只能當孤家寡人,就是親兄弟也難信任。
看看清朝康丶雍丶乾時代,前線大戰就幾乎沒有親兄弟當主帥的,何也?擔心尾大不掉,親兄弟有身份地位和人望,如果再擁有兵權,一旦有異心,其后果不堪承受,所以皇帝派元帥大將出征,寧可用外人。
第三丶皇帝的帝王之術。古之帝王從小除了學儒家的御民之道以外,法家丶道家的統治之術也是必修功課。據歷史學家研究發現,還有密書《商子》(即商鞅所著的權術),和《韓非子》等禁書,只能是太子或儲君才可覽閱。
對古之出戰的大將,帝王是絕對要防范的,即令是王翦丶郭子儀丶哥舒翰等忠臣良將,也要從如下方面加強控制和防范。
1丶是糧草,皇帝派得力的親信分批送達,無糧軍不穩。一旦前方大將有變異,立馬可斷其糧草。這一點,從年羮堯手握三十萬大軍,不敢造反可見。
2丶是人質,出戰的元帥,其父母丶子女等在待遇優厚之下在京城或帝王親信保護(實為監護),必受監管之下,以防不測。
當初馬超之所以為世人不齒,甚至劉備收降后一直冷藏他,致其抑郁而終,也有這一重要的原因。馬超當初舍棄了家人造反,直接導致曹操殺了其父親馬騰等一百多口人。
3丶是虎符及尚方寶劍的制約。古時帶兵的主帥與訓練軍隊的將佐是分開的,一旦戰事結束,兵權及虎符等是得及時上交皇帝的。
古時有縱寇養兵之說,明時李成棟之所以沒有剿滅努爾哈赤,就擔心重走戚繼光被奪去軍隊后的悲慘后路,因為戰事結束就意味著上交兵權。養寇自重也成為李成棟人格的嫌疑污點。
其實,懂帝王心術的大將,并不排斥太監監軍,一者自己若無造反之心,敗了是兵力不足或敵方太強,太監可證實戰爭責任;二者,有皇帝寵信人在身邊,可以壓制手下,如糧草和兵力欠缺可從快連奏請,得到及時補充。
因此,太監監軍,也是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下協調和監控的補充。
綜上所述,不難得出,皇帝寵信太監不是傻,而是利益和情感的需要,也有利于君臣的互信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