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碼字到凌晨兩點推文“語文老師,如果你早點表白,星兒就不是楚喬”,閱讀量低到塵埃。
我在我們新晉辣媽俱樂部群里說:我剛剛發現我家王先森居然幫朋友推文,沒有幫我推文。好友安慰我說,你得了吧,我那么多推文,我老公一篇都沒有轉發過。
我驚奇的是,從未留言的王先森居然還在下面留言:你應該是個才女吧。
一個關于裝修內容的推文,寫的都是專業術語,我很想問王先森,你這樣的留言,合適嗎?
我一個微信發過去:你跑到別人公眾號留言才女,你不覺得應該給我解釋嗎?
王先森解釋道:我只是看最近裝修呢,看到別人的發了,就隨手轉發了,這是一個朋友的老婆寫的。
后來他又回復了好幾條,哭訴我冤枉了他。
再后來我點開他的朋友圈,顯示: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這種場景有沒有似曾相識?有沒有很熟悉?
在微信沒有開啟“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心情不好,我刪了將近8個月的朋友圈,就是一條一條刪,刪了將近2小時,然后手指點累了,打開設置,準備關閉朋友圈,突然發現微信里面可以只展示半年的朋友圈狀態,所以就發了一條:這是最后一條朋友圈。
事后,收到一個好友微信問我,朋友圈怎么回事?為什么看不見以前的狀態,我說我設置了只展示半年的,刪掉了最近半年的,所以就是這種顯示。
她沒有問我為什么刪掉微信?因為在她看來,我是一個很喜歡展現自己生活的人,如果不是遇到什么事情,斷然不會做出這個決定。
是啊,我是一個心里藏不住事情的人,遇到事情,總是想要跟大家分享,我把朋友圈當做一個記錄日常生活的工具,會發孩子成長的點滴,會發和王先森的日常瑣碎事情,只是也會屏蔽很多人,我那會還比較固執的以為,這沒有什么。
現在微信有個隱私設置,可以自主選擇,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三天,半年抑或全部。大多數人都是三天,所以如果你三天內沒有發朋友圈,當別人點擊去看你微信的時候,往往看到的是: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高中時候第一次接觸QQ,大家都會把心情寫在QQ空間里面,等待空間下面朋友的評論和留言;之后有了51,56,不知道現在的你們還記得嗎?添加一些朋友,分享一些照片,制作一些視頻;
大學時候接觸了人人網,遠在天涯海角的高中初中小學同學都開始添加,在上面發一些大學生活的趣事;
畢業后,微信代替了QQ和手機短信,微信朋友圈代替了QQ空間,我們總是把生活記錄在自己的圈子里面;
慢慢的,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圈子,或擴大了,或縮小了,走著走著很多人都散了,走著走著很多故事都不在了,走著走著生活里又出現了新的人和事。
打開朋友圈,曬娃的,曬旅游的,微商的,工作不順心的,今天吃了什么,和朋友又去吃飯,逛街的,和老公看電影的等等,各自都在各自領域生活著。
我微信里面有個好友,是之前我想學心理學加的,沒有見過面,但是我喜歡看她發的狀態,都是生活記錄,很接地氣,很平常,我也很喜歡她的文字,她一般都是發長文,開頭用符號圈起來的是標題,她發的文,無論是吐槽她減肥,還是和孩子老公的斗智斗勇,抑或是同事之間相處,還是去買菜的日常生活,在她的文字中都能看到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每一篇都很正能量,從點滴中,看出來她生活的很幸福。
之前我很不喜歡朋友圈被微商刷屏,現在的我,也會選擇性去看他們發的圈,看他們每天斗志高昂的生活,也看到他們不容易后面的辛苦。
我一閨蜜,每晚睡的都很晚,都在整理貨物,忙碌的時候都忘記吃飯,有時候準備第二天的發貨到半夜,以泡面充饑,前兩天我們在群里聊天,她說她想多掙點錢,給孩子報早教班,我很佩服她。
我們總是去抱怨朋友圈被大家刷屏,也會通過他人朋友圈的狀態來對比自己的生活,看到他們曬娃,心里會嘀咕:誰愛看你娃?看到他們曬旅游照,心里嘀咕:有錢人?看到他人曬吃的,心里嘀咕:又去吃?看到他人節日曬收到的紅包和鮮花,心里嘀咕:炫富?......
好像總有那么一些人,巴不得你生活的日常是:過的沒有我好!
我們有時總把后果看得過于嚴重,最后難為了自己 。 回過頭來看,那些曾經讓自己寢食難安的事,大多敗給了想象。有時候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注定自己不好受。所以啊,余生沒那么長,盡量忠于自己,活的像自己。
那些把朋友圈當做記錄生活工具的朋友,繼續該曬娃曬娃,該曬旅游曬旅游,該曬紅包曬紅包,繼續秀起你們的恩愛,繼續用你們微商刷起屏......
看到這里,你心里不禁會問我,說好的如何攻破朋友圈的僅三天展示呢?
我教你一招:拿起手機,退出微信,返回主頁,關閉手機,該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