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記得我讀中學時的記性是非常好的。老師昨天在課堂寫了幾黑板,寫了些什么內容,第二天我一般都能記得,甚至寫在黑板的哪個位置我都記憶猶新。
即使有這么好的記性,我當時為了考全班第一,備考期間,我抵制住看其它書的誘惑,會比同學花出多的多的時間,把語文、歷史、地理等課本,整本整本地背下來。
“你這次統考又考了全班第一啊”,當同學投來羨慕的眼光時,我都會假裝輕描淡寫的掠過,其實只有我自己才知道,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2
我聽說雷軍的一次產品發布會,大概會有三到五個人為核心撰稿人,有三十到五十個人外圍參與。然后,他們會工作三十到四十五天左右。
在這三十到四十五天里,雷軍每天花的時間在五個小時左右。
他會提前兩天把場地租下來,然后進行排練。
雷軍的小米產品發布會,幾乎顛覆了中國傳統的發布會。可是雷軍看到喬布斯的發布會的時候,他也給跪了。
喬布斯提前幾周把會場租下來,進行軍事級別的保密。
然后一遍一遍的進行排練,包括演講稿的細節,PPT的順序,聚光燈的角度,甚至更完美的演講節奏,他都會不斷的微調。
3
臺灣著名的作家、畫家劉墉先生的兒子劉軒,說他小時候,經常有人去他家買他爸爸的畫。
每次收藏家來他家之前,劉墉都會把他滿意的作品拿出來,掛在墻上,或放在畫架上。對于比較特殊的作品,劉墉甚至會架起兩盞投光燈,收藏家一到,就把燈打開。
劉墉向劉軒解釋,他這樣做的理由是:不要等人來了,才去翻箱倒柜地找畫,讓收藏的人覺得你有一大堆,根本不值錢。而且,同一張畫,在不同的燈光下,感覺會完全不一樣。
劉墉說,“賣畫就像女兒相親,你自己先要愛她,顯示她的高貴。不要等客人來了,才呼前喊后地叫女兒進去換衣服”。
4
有一個人,他把《論語》讀了400多遍,對每一句話的理解都非常到位,并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精辟的講解。
有一次,他做了一次“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演講,他讓現場的人,隨便出一句《論語》里面的話,他立馬能很順溜地往下背很久。有教真的人,給他出了四句,他都全部搞定了,頓時震驚了四座。
最后他分享說,我無非是用最笨的方法,把《論語》給背下來,上臺之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就連帕瓦羅蒂這樣偉大的歌唱家,在麥迪遜廣場演唱新曲子時,都帶著歌譜上場。
歌譜放在眼前的架子上,他可以從頭到尾完全不看,卻不能不帶。
5
各位讀者大人,你知道我為什么說這些關于“準備”的故事嗎?
我們看到一些很牛逼的人,總是以為,他們這么成功,一定有什么捷徑。
其實,這些所謂的牛人用的都是一些笨方法,不是說上天唯獨眷顧他們,他們有超出常人的特殊才能。
殊不知,我們看到的都是表面現象,他們都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做了非常長時間的積累,才取得了自己的成就。
我說這些故事,就是希望你能多做些準備,凡事考慮周詳,才更有成功的把握。
正印證了那句話:機遇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