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愛心接力公益群愛心傳遞之二
? ? ? ?李嘉誠說:在有能力的時候幫助他人,是一種福份,我要說:潮陽同濟醫院的林國忠院長他做到了,在他任群主的愛心接力公益群里,他每天帶著一個微笑,一句感恩,一段鼓勵的話語,或者是求助者的倡捐呼吁,正能量的健康分享等出現。
? ? ? ?
2014年,我在為湖北枝江的白血病學生患者王睿杰發起募捐時(原來他已是汕頭石泉巖愛心行動在當下有記錄鏈接的第一百名受助者),網上相遇林院長任群管理員的愛心接力公益群,我通過掃描他做的倡捐鏈接二維碼進群,在初步學習了群規,如何發起倡捐,了解了愛心基金,捐款去向管理等后,我也加入了群內行善行列,把每天捐愛心基金當成了一種習慣。
? ? ? ? 把善良做成一面形象的旗子,把幫助他人當成一種信仰,林院長做到了。2015年9月,南澳輪椅女孩林雯雯走近了林院長的視線,這個被命運冷落,患嚴重類風濕致癱,致手腳只有左手中指能動彈的女孩,硬是頑強地用一指禪的功夫,帶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用莫憶,玉眉舒等明媚的網名碼出了500多萬字的連載長篇小說,在她的網絡世界里,沒有人知道“莫憶”是坐輪椅上不能自理的一級殘疾的女子,沒有人知道“玉眉舒”是每天喝著苦澀的中藥,卻在寫著《廚神世家》的美食故事,沒有人知道林雯雯寫的幽默小品《快樂中秋》背后,一家人在中秋夜抱著哭泣…林院長輾轉知道她的故事后,幾次驅車前往她租住的出租房探視,為她聯系了汕大附二的專科醫生,墊付了第一次入院押金,迅速為她發起了輕松籌求助手術費,助她成功完成了髖關節手術。從半躺到坐立,改善了她的健康狀況。
? ? ?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雯雯健康狀態慢慢好起來時,林院長成立了"雯雯在行動"小組群,目的只有一個:利用她的寫作特長,鼓勵她有尊嚴地生存,協助她出書。2016年四月,林雯雯的一百一拾萬字的《醫仙來自未來》由中國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林院長又積極投入到為雯雯售書舉辦的壹蔦書巢,百家書屋的讀者見面會中,2016年十月三十號,汕頭大學將林雯雯以自身經歷創作的微劇本《歲月桂花香》,以話劇搬上舞臺,主題“小小的夢想”微公益分享會上,雯雯從當初羞澀不敢說話的女孩,轉變成與大學生自如互動,有說有笑,活力四射的陽光作家,我們看到一朵蓮花終于開了,這遲來的綻放,凝聚著林院長背后多少苦心的澆灌啊!他讓我反復明白了,面對一個饑餓的人,有人給他一條魚,有人給他一根魚竿,帶他去河邊,教會他釣魚。前者看似善良,卻只能解決他一餐之饑;后者看似缺乏柔情,卻能保他從此一生免于饑餓之苦。這是智慧,也是理性光環下善良的魅力。
? ? ? ?
與智者為伍,攜善良同行,是林院長常在群里宣揚的口號。兩年前為尿毒癥患者鄭陽龍倡捐時,我任性地退群過,當時,我的捐款紅包被一群友誤領了,他發出來時沒注明是我捐的,我一味認為我的愛心心意未得到表達、保護,跟他在群里理論,情急之下對方戲言我:你是不是更年期到了。為這事我一怒退群,林院長給我發了入群邀請,留了一句話:您愿意為了一個人,而放棄一群人嗎?我在群外閉門思過幾天,日日被這句話責問,最后又乖乖地回到群中,那時的我,根本不懂得包容,不懂得真正的善行是不記名的,只要捐款能到達需要的人手里,誰捐出誰誤領都不重要,在這個群文化的熏陶下,在林院長適時提醒下,如今群里不注明用途的紅包,大家都自覺不點拆,甚至有時注明了"福利”的紅包,也要三呼四喚才有人搶,有時候愛心人士搶了也會以愛心基金形式再捐出來。
? ? ? “不打不相識",是林院長教會我在愛心群收獲友情的寶典。不記得因新進群員的何事,我與老愛心“知足常樂”王芬、馬傳武老師起了爭執,有才的林院長立馬建了個“吵架群”,拉我們幾個進去各抒己見,我當時看到這個群名,心里已樂開花了,哪還有心思去理論,直接退出了,私底下我們互道了歉,又加了好友,通過聊天和朋友圈,才了解我和王芬同年,同性情,同樣從家鄉來到異鄉打拼,而馬老師后來也成了我德高望眾的愛心前輩,我們一起在群里培訓新群員,帶動捐款,王芬還經常參與善款送達行動,她每次去見受助者,都不忘再買一束鮮花,帶給他們溫馨和美麗。私底下我們還討論一些求助者的跟蹤,美食與養生,如今我和她成了“君子之交”,當我們第二次在潮陽見面時,躺在她家為我新鋪的大紅床單上時,我有了回到娘家的感覺,而這份愛心緣因林院長建的“吵架群”而生。
? ? ? ? 2016年十月,我參加了林院長主辦的“同心共濟,獻血助人”活動后,再次因新進群員不了解群規拉人入群而泄氣,為預防自己壞脾氣發作,我一聲不響退了群,當天很多愛心群友執意拉我回去,這些人當中,給我留言最短的是林院長,他說:不忘初心!堅持(師父)!看到這一行字,我瞬間羞愧,堅持這十六畫簡單,要當作一輩子的事情來做,真的是一種不斷地修行。許多與林院長交集的畫面在腦海翻騰:潮陽金灶龍卷風后,在師父指導下,林院長身先士卒,帶著送糧送水送食品車第一時間趕到救援現場;為七十多歲的老人災后重建房屋奔走;凌晨兩三點還在為求助者寫倡捐鏈接;救助中患肺病離世的林先生,三個孩子撫養擔子落在七八十歲奶奶身上時,他又組織醫院屬下門診人員就近探訪,成立幫助小組,節假日邀請貧困學生一起打球,陪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送善款回來的餐桌上,愛心人士吃快餐,他卻累的見縫插針睡著了;舉辦大型公益獻血時,他自己的醫院正擴建尾期,都必須親力親為驗收,加之求助人員探視、送款,他每天都連軸工作,平均每天睡三個小時(我從朋友圈看到過他夫人拍他凌晨四五點累倒在沙發上的視頻,她感言:他是拿命在愛著你們啦!),即便嚴重休息不足,他仍瞞著醫生,獻血300CC,事后我才知道,獻完血后他自感不適,搖晃著回到自己車上暈倒,直致被親人發現;為及時給住在澄海患宮頸癌的湖南陳女士發起救助,他再次開車親臨現場了解、探視,而當晚他卻在醫院打點滴,原來他已生病好些天了;為尿毒癥患者能互相交流,鼓勵,他建了腎病愛心群,為發動義拍捐款,常常書畫,茶壺的得主是他,他建了姜茶義拍群;為防止一些善念文章遺失,培訓群員用語恰當,正念分享持續,他建了愛心資料群;為鼓勵我成為愛心作家而申請公眾號,他建了臨時互助群,更難忘我在動車上留給母親的文字,他從我空間釆集回故鄉與父母的照片,將文字整理成鏈接迅速分享,讓我73歲的母親戴著眼鏡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我親人發生變故,我因手機停機在群里失蹤十余天,他用盡一切辦法打聽到我的情況而止…類似這樣溫暖的愛心話題之于他,真的是枚不勝舉。想著這些,我輕快地給他微信回復:出群面壁幾天,在群外做做擴胸手術(繼續學習有容乃大),算我請假好嗎?不出幾天,我第三次回到了群里。
? ? ? ?
林院長經常教導我們,慈善最重要的,不是給求助者多少錢,而是用正念去引導,讓求助者能自立生存,加入愛心傳遞,如今在每天日行一善的登記名單中,我們曾經捐助過的家屬詹曉偉,馬少麗,菊月等的名字常常出現,在發起的個人倡捐與輕松籌中,詹曉偉,洪玉環,鄭陽龍,林等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不等的愛心捐款,令我們感動欣慰的同時,也看到了世界充滿愛的美好,愛心接力的希望!
? ? ? ? ? 一個人一生能遇到這樣的良師諍友不易,能遇上這樣善念的一群人更是福報,也是成長的饋贈,我們只是力量微薄的人,很難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做更好的自己,用自己的人性之光,讓這個世界充滿愛和溫暖。我心甘情愿地跟隨著師父,高總,林院長與許許多多素未謀面的愛心人士的腳步,自得其樂,施惠于人!在愛心公益這條路上,我可能還會為他人流淚,生氣,無奈,委屈,退群,但我必定再次歸隊,因為這群已是我成長的家!
? ? ? 如陽光,如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