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物系列 第01期] 初心——你想要怎樣的生活

封皮.jpg

1. 你為什么而活

關于生命的意義,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思考過。聊這個人生的終極問題,未免有些悲觀和神經質。此刻的你,潛臺詞應該是「特么房價這么高,還有空發神經,趕緊滾回去賺錢啦.」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不是牢騷的碎碎念,而是結合前人的探索與分析,以及與個人的目標及現狀思考生活方式的過程。
有意識地想這個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一個是高中時代,一個是工作時代。

現在回想高中時代依然陰影難退,高考的壓力,沒有時間允許你去想這個看似毫無意義的問題,當時覺得枯躁的學習,偶爾會讓萬分痛苦的我問自己,究竟為什么要活著。那時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高考,只要考上一所好學校,輝煌人生將從此開始。當時也就是憑著這個理想(錯誤的執念),很傻很天真地度過了青蔥歲月。
畢業之后,職場初期,那段時光,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剛剛開始自己賺到錢,有各種憧憬,每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汲取著養分。

然而慢慢地,曾經有一段時間,工作的壓力還有各種煩躁,讓我一度陷入焦慮與恐懼中,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擠在地鐵里,忍不住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不開心,我究竟為了什么。(那個階段的自己其實是在痛苦地逃避,現在想想,這簡直是浪費生命啊。)

當然,問題一直縈繞在心頭,在自己敏感的神經發作時,會調出來重新思考一下。直至近兩年通過閱讀以及看到更多的生活方式的人,對此才有了一些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時也逐漸改變了對待生活的態度及方式。

1.1 你只是人類生命進程中的一粒遺傳基因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個體的存在只是為人類進化貢獻了一串遺傳基因。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唯一目的就是生存和繁衍,而每一個個體的存在則是為基因的延續和進化服務。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其實,世界上有你沒你,從根本上來說,不會有大的區別,除非你可能是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少數人。這個結論未免太過殘酷,但這就是事實。也許從更高的格局會讓你對太多糾結的事情釋懷。當然,從微觀來講,單個個體卻是每一個家庭的全部。

1.2 向死而生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在生存論中提到「向死而生」的理念。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有的時候忘了人是要死的,比如說我們為什么會撒謊,就是因為我現在高點小伎倆騙騙人,我現在獲得點利益,我為了將來我可以做好人。比如說我們為什么不今天晚上陪父母吃一頓飯,因為我們覺得我現在掙錢我忙啊,等我掙完錢之后,我有機會我再來孝敬父母。但是你有沒有想到生命是何等脆弱,人如螻蟻,天地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仁啊,也就是說,你頭天晚上脫下鞋上炕,第二天能不能穿你不知道的呀,所以死往往是突然降臨的一個狀態,所以,其實心中永遠保有這樣一個死字,對人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絕對不會作惡,你絕對會把當下該干的事情立即都干掉,每天晚上上床之前,你想想看,如果今天夜里我醒不過來我又沒有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還有慚愧之處,這就是向死而生的境界。——摘自《邏輯思維第01期向死而生》

其實你想一想,人都要面臨終有一死,有什么事情你不能去做呢?有什么事情你不能去嘗試,去實現你自己想要的呢?正因為我們真切地認識到了死,我們才會更好地把握當下,為明天的一切可能性有所作為,不再選擇庸庸碌碌,也不會迷失在那些看似重要實則次要的事情中無法自拔。人這一輩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當死亡來臨時,你突然發現自己從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過。只要你自己達到一種不斷地自我完善,實現自我的這樣一個程度,這就足夠了。

1.3 生命本無意義,意義是活出來的

作家畢淑敏在某大學講座的時候,有學生問了一個“終極問題”:“畢老師,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畢淑敏的回答是:“人生本無意義,意義是活出來的。”

這不僅讓人聯想到了一個游戲。俄羅斯方塊,游戲本身非常簡單,結局只有一個就是Game over,然而你還是會樂此不疲,因為當你沉浸其中時,那種沉入式的幸福,會讓你覺得這就夠了。

突然開始釋然,活在當下,讓當下就是最快樂幸福的時刻。反觀我們的人生,既然要活在這個世上,為什么不活的更幸福一些。體驗更多種人生,也不枉一生。

2. 如何獲得幸福

2.1 物質帶來的幸福是短暫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人在下單購物的那一刻,確實能獲得強烈的滿足,但這樣的滿足很難長久地持續下去。在獵物到手后,你可能很快就回歸平靜。甚至你的滿足和幸福感只在下單的那一刻。

物質和成就只能帶來短暫的幸福而無法獲取長久的幸福。日本作家本田直之在他的《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中提到,通過物質獲得的幸福感,是難以持續的。

在過去,物質資源遠遠不如現在豐富,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采購,那是一個需要不斷做物質加法的時代。在哪個時代,采購本身就是一種”經歷“,就像家里買第一臺電腦那樣真臂歡呼,是一種愉快的體驗。而現在,物質資源令郎滿目,充斥著太多讓人即可滿足的東西,瞬時欲望的過度滿足,會干擾人們對于未來長久的規劃與打算。但是這種瞬間的滿足,帶來的也就只是瞬間的爽而已。

只有學會對物品進行舍棄和精簡,做足夠減法才會讓人感到幸福。
因為精簡可以讓人更加專注于生活的本質,體會真正的意義。

2.2 心流——幸福的秘密

在TED中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問”什么使得生活最有價值?” 他發現錢并不能使我們快樂, 而人們往往可以參與不同活動時到達的一種“流動”的狀態中尋求到快樂和持久的滿足。這種流動的狀態就是心流(Flow),是一種將個人神力完全投入到某種活動的感覺,心流的產生會讓人有高度的興奮感和幸福感。

通往心流通道的一個重要必備條件就是專注。而專注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讓大腦保持清醒。然而,現實生活中,可能會有大量過剩的物品和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占用和消耗著我們的心智。而讓大腦保持專注的首要方法,就是先從身邊的物品和每日日常開始,將繁復的簡化,將重復的模式化,從而將大腦從這些紛繁復雜的瑣事中抽離,讓大腦有更多的精力專注到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

3. 幸福的基礎——極簡生活

打造極簡生活,將我們從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抽離出來,保持專注于更多生活學習探索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長久持續的幸福感。

極簡并非指物品的數量,極簡是一種思維的方式,是一種拋開表象,尋找本質的過程。所以極簡的生活不僅僅是從自己身邊物品出發保持精簡,更重要的是這種思維和習慣會延伸到你知識、表達、認知等方方面面的思考。

開此專欄的目的亦是想把自己實現的過程記錄下來,并且希望分階段將個人成長的方方面面打造成一個個極簡系統。第一階段的主題是對物品的精簡,簡稱「簡物」,目的固化日常物品位置、使用流程,讓身邊的物品及空間保持精簡高效。

4. 番外:探索人生的多種可能

生活方式的選中終究是帶有個人屬性的,大部分人可能為了保住內心所謂的安全感,選擇了一條大眾來說通常的路,學習,大學,工作,結婚,買房買車,生娃,養娃…… 如此度過了一生,沒人可以對別人的生活方式作出評價,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

青春年少的時候,覺得這大概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了。但是,當你發現,其實人生百態,生活中其實有太多精彩可以體驗的時候,仿佛為了又開啟了一扇希望之門,其實,這個我也可以試試看,為什么不呢。

Lauren Singer的零垃圾生活

零垃圾生活
零垃圾生活

這位姑娘大學是在紐約大學讀環境科學系,這是她在兩年里僅僅制造的垃圾全部存放在一個玻璃罐內,(350ml左右),其中包括吃完的零食袋、新衣上的塑料標簽、舊信用卡、防腐劑,甚至還有店員強塞給她的吸管… 。第一次看到這姑娘的故事時,不僅僅是被姑娘的顏所吸引,更折服于她超乎變態的零垃圾生活方式。她居然變態到每周自制護膚品,這些配方都有在Lauren的博客Trash is for Tossers(http://www.trashisfortossers.com/)上都有分享。看到她膚若凝脂,特么我都想把我那一堆護膚品給扔了。如今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The Simply co.(https://thesimplyco.com/),只售Lauren和員工手工制作的環保用品。

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日本是我一直以來特別好奇的一個民族,他們仿佛天生就有一種能力,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能力。就連持家這件事兒,竟然也可以這樣。一部改變我物品觀的電視劇。當然主角的極簡基本上有點夸張,可能一般人很難達到,但可以作為極簡生活的入門教學片吧。

數字游民(Digital Nomad)

數字游民
數字游民

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還是在狗熊有話說的播客上,Jarod是國內最早提出并推廣Digital Nomad生活方式,和Lifestyle Design的方法和理念,并創辦了數字游民部落(http://jarodise.com/)。 “數字游民”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Jarod給出了一個定義,無論任何職業或者生意,滿足兩個條件即可:1.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收入。2.通過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的收入實現地域不受限的生活,即所謂的location independence。滿足了上述這兩個基本條件的人理論上都可以被稱為數字游民。不受時間空間生活,這簡直太具有誘惑力了,比如說,很多數字游民在巴厘島一邊享受生活,一邊賺錢。

Slash | 斜杠

斜杠青年的概念始于《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2007年寫的一本書《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One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Success)。目前國內來講對于這種生活方式的推廣比較有代表性的是Susan Kuang的《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Slash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人生理念和個人發展策略,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額外的收入,而是更充實和快樂的人生。

PS:其實關于每一個小部分,我都有好多想要說的,出于這個系列主題的限制,以后再單開專題來討論。
再PS,在追求極簡的路上,表達的簡潔這項技藝,我需要修煉,我力求用清晰的文章結構說清我的邏輯,現階段先是訓練標題的簡潔上,段落語言的簡潔修煉,尚需加強,勿怪。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