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到現在已經出版到第三版。作為一個沒考慮出國求學,不做創業和投資,也不怎么了解比特幣的人,我聽說李笑來是最近半年。然后買了他的這本書,從打開第一頁開始就完全停不下來,花了半個通宵時間逐字閱讀完整本書。
如果給這本書評分,5分制滿分,我愿意給5分:值得反復閱讀,書中的思想夠深,觀點夠獨特,語句夠犀利,作者的性格躍然紙上,有深度、有意思、有成長、有格調。
于是這本書我讀了3遍,并整理了電子筆記。以下是關于學習這章節的筆記。在這章節中,作者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Q1:學習的手段
書中提到,學習手段有如下:體驗、試錯、觀察、閱讀、思考(正確的思考)。
體驗、試錯和觀察,都屬于經驗,我們或者是參與,或者是圍觀。基于經驗的學習存在如下局限性:1.個體經驗有限;2.群體的經驗有限,比如受限于群體壽命,現在在世的人無人能夠經驗到物種進化的漫長歷程;3.存在與經驗相悖的知識。而學習的難點:正確得理解“與經驗相悖的知識”。
從體驗到觀察,個人的體驗參與度在減少,進一步減少參與度、更抽象的方式就是閱讀,有助于完成快速的經驗積累。
更進一步的方式,就是思考,更準確的說,是擺脫“個體感知”的局限而去正確地思考。
對于動物來說,大腦的發育較為原始,不像人類有發達的大腦皮層可以思考,動物的很多生存方式都是基于遺傳或經驗,或者換個詞,基于本能。而人類除了本能反應,還有思考介入其中,讓我們可以超越自身、超越群體的局限,去理解一些事物。
因此與其說是擺脫個體感知局限,我更喜歡用“超越”這個詞。無論從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形容一個個體再合適不過。以蜉蝣之軀去體驗、試錯和觀察這浩瀚宇宙,學而無涯,自身的學習方式決定了可獲得信息的上限。自己將自己局限。
而閱讀和思考讓我們有機會和一切的已知相遇,并且能夠預測和發現未知。這時候,你不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生命,還是俯瞰著歷史長河的一員。
嗯,想想都帶感。
Q2:關于寫作
學習能力包括:閱讀理解、檢索、寫作、實踐。
在李笑來看來,寫作就是一種寫出簡潔、有效、準確、樸素、具體的說明性和說理性文章的能力,目的在于傳遞信息、積累經驗、共享知識。而這一定義和目的,也正是我在第四期寫作營及以后寫作的核心指南。
最后
“讀書筆記”是第四期30天寫作計劃的5大板塊之第二,會圍繞這個主題做一些列的相關內容分享。讀書筆記部分不只是書中內容的摘錄,以及我本人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再梳理,我的理解、我的經驗、我的應用,未來會逐漸啟用這樣的結構做分享。
超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