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致所有內向者,擁抱自己,安靜的青春也是一種美好

最近,微博上一條話題#內向的人在什么時候最快樂#沖上熱搜,訪問閱讀量高達2.1億次,討論次數4.1萬次。

其中,最高贊的一條回答是:

不被打擾的 只屬于自己的時間也太幸福了,感覺外界一切都和我無關。

這個回答很內向,我說出了很多內向者的心聲。

當然,不乏有人覺得這個回答給人感覺很孤獨,但事實并非如此,最近剛好看完《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

作者是蘇珊·凱恩,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院,前華爾街律師,蘇珊也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從這本書出發,我們來談談內向性格這個話題。

根據美國學者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兩三個人中間就會有一個性格內向的人,鑒于美國被譽為最為外向的國家,其他地區的數據定然要高于美國。

所以,每個人的身邊都不乏內向性格者,也許,你會說,不會啊,我的身邊都是外向者,其實,深入了解你就會發現,只是因為他們在努力扮演著一個外向者。

因為外向者往往更受人歡迎,所以他們努力迎合,去讓自己受歡迎。

如果,你是個孩子,或者在孩童時期,你是否聽到過你的父母因為你的羞澀而必須向他人道歉,父母是否說過:活潑一點、看人家多開朗、別那么害羞......

如果,你是個學生,是否有因為安靜而得不到老師的喜歡,甚至被教育從你的殼里爬出來!勇敢、快樂、善于交際才被視為擁有好的性格。

如果,你是個成年人,是否有因為想讀一本好書謝絕party邀請,而內疚和愧疚?

其實,時隔經年,你就會明白,那些曾經的在意難受,都不算什么,我們應該坦然的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

你應該追求的是,屬于你的安靜的青春年華。

提到美國黑人的獨立,相信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馬丁·路德·金,和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但很少有人知曉,美國獨立運動的導火線起源于羅莎·帕克斯的“不”字。

羅莎·帕克斯是一個內向的黑人女性,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后,雙腳浮腫,在公交車上,剛好有一個座位給她休息。

因為車上有一名白人乘客上車,羅莎·帕克斯被司機要求為白人乘客讓座,在當時,人人都是這樣做的。

羅莎·帕克斯冷靜的以“不”字拒絕了司機的要求,最后被警察以觸犯法律為由逮捕入獄。

面對警察的逮捕,法庭的審批,羅莎始終未屈服半分,為了挽救羅莎,5000多名黑人自發聚集,當時還是牧師的馬丁·路德·金也是其中之一,也開啟了他領導獨立運動的序幕。

如果僅從這件事猜想,羅莎·帕克斯應該是個高大而果敢的女性——一個會因公車讓座而站起來反抗的女性。

最后才發現,她不過是一個膽小靦腆的女生,卻有著雄獅般的勇氣和力量。

所以,你看,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一位內向的女性都可以做時代的發聲者。

事實上,很多偉大的思想、藝術和發明:

從進化論,到梵·高的《向日葵》,再到個人電腦,它們都來自安靜而理智的人。

內向者知道如何與自己靈魂深處的思想交流,并在那個安靜的世界里發現寶藏。

所以,別再勸一個內向者外向了,內向者也要學會擁抱自己的性格,讓自己舒服的內心豐富且低調的存在著吧!

性格內向才不是缺點呢,內向的人是關鍵時刻的潛力股。

答案是完全不是,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任何一份職業并完成的很好。

自由特質理論認為:人類天生的特質與文化賦予了我們某些性格特征。

比如內向,但我們可以在某些個人核心項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特質。

在TED(美國著名公共演講平臺)上,有一位深受喜愛的演說家,曾這樣解讀他的性格和他的職業:

不管你看到的我的公共形象是什么樣子,我還是個徹頭徹尾的內向者,從本質上講,我還是內向的我。

他的內向性格絲毫不會影響他的演講效果,他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的方式。

生活的秘訣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對于有的人來說,適合自己的燈光是百老匯的聚光燈;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一盞青燈便足矣。

最后,我想對內向者說,不必強硬,亦無須暴力,你也可以撼動世界。

想對所有人說:

如果所有人都去當巴頓將軍,那么人類將不會進步;

這個世界需要運動員、哲學家、明星、畫家、科學家;

這個世界需要熱情,需要無情,需要漠然,也需要怯懦;

需要有人去捕捉櫻花之美,也需要有人付出汗水去拼搏;

每一種人生,每一種性格,都有其獨特之美,或熱烈,或安靜,盡心灌溉,最終,都會綻放光芒。。。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