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到樓下小販一聲聲“賣打糖嘍!”的吆喝聲,我都要趴在窗戶上看一看,回想起那一年我挑著擔,走村串巷賣萘李的日子……
? ? ? ? ? ? ? ? ? ? ? ? ? ?01
我讀中學的時候,家里的日子過得非常艱辛。兄弟四人都上學,父親、母親為了生計也是想盡了辦法,玉米、大豆、花生換著法的種,仿佛想從地里刨出金條來,但收益一直變化不大,母親和父親商量將自家的菜園地讓出一部分,并把附近留用建房的荒草地開辟出來,種上萘李樹。
說干就干,父親在外地買回了樹苗,父子五人開荒種樹,并在周圍搭起了籬笆。那時,左鄰右舍并不理解父親的舉動,好好的一畝地,種花生效益多好。花生,在那個農耕的年代,是我們地方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凡能用得上的土地,不論大小,都種上花生,有時,還把花生和玉米套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父親用正式的菜園地種萘李自然就讓人費解了。別說萘李的周期長、見效慢,單是銷售市場就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因為在那個年代能吃飽飯便是最大的福氣了,哪里還有散碎的余錢來買李子?
父親在鄉下教書,每每教書農事兩不誤,更何況僅憑父親一月幾十元錢的工資養活一家七口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的。說來也巧,周圍十里八鄉沒有幾個種果樹的,即使有,也是一家一戶在屋前屋后零星地種上一棵或幾棵桃樹、李樹、柿子樹供自家小孩食用。像父親一樣,成片成林種萘李,我們家是第一人。父親把買回的70多棵萘李樹苗,分載在大約兩畝的土地上,剛栽上的時候,母親還套作了花生、大豆、辣椒等農作物。父親施肥、剪枝、干旱時候澆水,細心地照料,樹苗長得蔥翠茂密。或許是套作的農作物也吸取了萘李樹養料,這些作物也同樣長勢喜人,產量也并沒有削減。或許是土壤的植被非常適宜栽種果樹,第二年萘李樹就開始掛果了。
? ? ? ? ? ? ? ? ? ? ? ? ? ? ? ? ? ?02
我讀高三那年,萘李樹己經是碗口粗細,枝繁葉茂了。那掛在樹枝的萘李,一簇簇,一球球,宛如一個個粉紅的小燈籠,密密地埃著。高考完后,父親把我帶到萘李園里立了一根扁擔一對籮筐在我面前,看著黃澄澄地萘李,嚴肅認真地說:"孩子,讀大學的學費,就指望它了!"莫非要我挑萘下鄉?我惶恐地看著爸,心里躊躇、猶豫、不安、害怕等各種復雜地情緒涌上心頭。“這有點丟人吧,再說我也沒干過這生意啊!”我戰戰兢兢地說。“丟啥人啊,賣萘李也是掙辛苦錢,丟啥人?”父親帶著訓斥地語氣說。
在母親的鼓勵下,第二天一大早,帶好稱秤,我挑著一擔萘李出發了……
一百多斤的擔子壓在肩上,走一段路程,肩上便酸痛酸痛的。我一路向北,想離本村遠遠的,到別村去賣,別人不認識我。我正坐在樹下休息,準備翻山到別村去的時候,父親不知從什么地方冒了出來,一臉嚴肅地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說:"兒子,你這樣是賣不掉萘李的,剛才路上有幾波人,你都沒有叫賣,也沒有停留,別人怎么知道你賣萘李呢?你得吆喝!"“我先吆喝一下,你聽聽行,”父親憋足了氣,“賣萘李嘍!”,聲音綿長綿長的。父親提醒我要往人多的院子里去,"雙搶"的田埂上去,穿梭在小孩大人雜合的人群中去,要主動吆喝,尋找消費的人群……聽了父親的話,我掉轉頭,往本村的大院子里去了。
我來到院子的入口處,便吆喝起來,"賣萘李嘍!",天生嗓門洪大的我,在自己聽來,聲音卻短而小。于是,我再一次吆喝起來,一會兒,擔旁便圍聚了一群人。有人說先嘗后買,有人問酸嗎?我順手拿起了幾個萘李給了圍在籮筐前的三個小朋友,小朋友邊吃邊嚷著要媽媽買。于是,一斤?二斤?三斤?五斤?便賣開了。也有幾個大人借著試吃的名義,順手牽羊地抓一把放在褲兜里,我看在眼里,卻又不敢明說。人群中,有一個頭發花白的老頭說話了:"大家規矩點,買就買,不買不要亂來,也不能試吃!"那時,我不知從哪里來了大度的勇氣,嘿嘿地說:"沒關系,都是咱家樹上結的,嘗嘗鮮!"也許正因為我大度的緣故吧!圍觀的人群中,幾乎人人都買了,三斤、五斤不等,有個中年婦女,論起輩分來,還叫個嬸,她家里一時沒有零花錢,我說送她一斤吃,她硬是撮來滿滿的一簸箕花生說是換萘李吃,我無奈但樂意地接受了。
賣萘李的消息像是長了腿,一傳十,十傳百,一會兒工夫,村里都傳開了。"上家院子滿伢崽賣萘李,蠻好呷的!"買了萘李的劉大媽逢人便說。約摸二個多小時的時間,一擔一百多斤的萘李就賣空了!沒買到萘李的大嬸、阿姨,有點悵然若失,臨走時還囑咐我:"滿伢崽,明天還要來喲!”
第一天的收成讓我笑開了花,在回家的路上,我哼著小調,迎著盛夏的微風,像一個打靶歸來的戰士,興奮極了。回到家里,我沒有了絲毫的不好意思,我和父親計算著今天的收成,用自己的勞動贏得了自己的尊重,化解了自己心中的糾結。
? ? ? ? ? ? ? ? ? ? ? ? ? ? ? ? 03
有時候跑的很遠,中午回家吃飯是不可能的,母親總是給我帶上早晨剛蒸的饅頭,灌上一大壺白開水,萘李隨便吃,這就是我的午餐。
別看高中畢業了,稱好重量馬上計算錢數到還不是一件事,因為萘李的價格在不斷變化,有些稱2.5斤,1.5斤的,剛開始我只是默默的記著,還在心里計算一下,后來往往在稱好重量的瞬間就能準確的報出錢數,而且幾乎無絲毫差錯,引來鄰里鄉親的贊賞。
生意好的時候,有時顧不上吃飯,有時認識我父親的人,知道我是父親的兒子,還執意留我到他們家里吃飯。我拒絕了他們的好意,我一個人掰開饅頭在樹蔭下就吃了起來。"滿伢崽,你為啥不進屋呢,在咱家坐坐,喝點水吧!。”父親的同事皆老朋友肖老師熱情地跑到樹下招呼我。“在哪里吃不一樣吃?謝謝你啦!肖伯伯”,我啃著饅頭怯怯地說。肖伯伯覺得我真不會去,慢慢地離開了。后來,爸70歲生日那天,我才知道,肖伯伯確實是個熱心腸的人,叫我去他家蹭飯不是面子上的事。再后來,肖伯伯去世時,我替爸爸去上過香,再過院子里那棵榕樹時,有種愧疚的感覺。
父親知道這件事后,常常拿這件事來表揚我,說我有自知之明,不隨便啰嗦親戚朋友,做人應該有自重才能贏得別人尊重。其實,那時候的我更多的是自卑。
? ? ? ? ? ? ? ? ? ? ? ? ? ? ? ? 04
歲月如梭,20多年過去了,往事在慢慢地淡遠。如今,我己是兩個孩子的爸了,每當大筆用錢的時候,腦海里總會浮現出當年走村串巷賣萘李掙學費的場景來……
母親把我賣萘李掙來的錢,一角、二角、一元、二元、五元、十元,用橡皮筋包扎好,一捆一捆地,一共5316、8元。看著一張一張流著我汗臭的鈔票,我鼻子酸酸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父親和我把一捆捆散錢裝在麻袋里,去銀行換了百元張大鈔。回來的路上,父親跟我說了長長的一段話,關于讀書,關于人生,特別是說起為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四處奔走借錢的辛酸往事,感慨萬干,囑咐我要好好讀書。
大學畢業后,我只做了一個普通教師。現如今,網絡上許多關于教師的"教書的事件",許多人高呼教師職業的高危險性。我把教書做為謀生的手段,也有點如履薄冰的感覺。我業余寫點文字,是微信公眾號、簡書、一點資訊、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自媒體作者,14余萬文字散見于各網絡平臺,見諸于報端。熟悉的朋友調侃我為作家,其實,我只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業余寫點心靈雞湯的文字,寬慰自己,為天地立言,為生命立命,為他人立善。我知道在文學跋涉的路上,我還是一個沙灘拾貝的小孩,偶爾拾到一片精致的貝殼,呈現給關心、關懷我的朋友、同事、同學、親戚或是圈里圈外的人。經濟上,我只能勉強過日子,但一直沒有放棄精神的食糧,每天堅持讀書寫作,也常告戒自己的孩子要強我一樣頑強地生活,努力地學習。
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難以交心。即使自己卑微地生活,也應保持最基本的誠信。就如我挑擔賣李一樣,說好了第二天送萘李上門,絕不含糊,不忽悠人,這是相互尊重的基礎,也是做人的根本。
? ? ? ? ? ? ? ? ? ? ? ? ? ? ? ? ? ? ? ? 05
說實話,我勇敢地坦露我一段心酸的成長經歷,并非想博取別人的同情,也不并在乎或許會有的鄙夷神色。我只想做真實的自己!坦蕩的自己!率真的自己!盡管我不富有,但我活得福足,也不會對賣萘李的人生經歷有過絲毫的羞愧感。那些走村串巷的日子成了我人生最充實最美好的回憶。
每次在大街上看到席地而坐、吃著簡陋午飯的環衛工或者工地工人們,我都會想起自己賣萘李的人生經歷……
每次聽到“賣打糖嘍”類似的吆喝聲,我都想迫不及待地沖上去看一看,勾起我許多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