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在經濟學中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在生活中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發生的再也收不回來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或情感等等。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用了一個類似的例子來說明沉沒成本。他說,“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個小時后,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糟透了。你應該離開影院嗎?你的答案是什么 ??
經濟學家的答案是: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它已經是沉沒成本了,無論你是否離開影院,錢都不會再收回來。”斯蒂格利茨用這個例子生動說明了對待沉沒成本我們應該抱著怎樣的態度。
沉沒成本說白了就是你在一件事上進行了投資,你期望這項投資能物有所值,但事實證明,這項投資的回報遠低于你的期望值,當然,無論你之前投入了什么,它們再也回不到你的手中。如果你能及時放棄或離開,你的損失也將結束,但如果你繼續,你的損失將是雙重的。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難收”等俗語、成語,它們就體現了“沉沒成本”的思想。之所以不應當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為打翻的牛奶是“沉沒成本”,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再怎么哭也哭不回來。“覆水難收”同樣體現了這個道理。
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會造成更大的虧損。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的例子你有中招嗎?
一個姑娘愛上一個爛人,因為覺得之前付出太多了,甚至懷孕了,就勉強嫁了吧,結果婚后更悲慘。
炒股虧損了怎么都不愿割肉,理由是都虧了這么多了,不甘心!
技不如人,被邀打麻將,輸不少了,然后你紅眼了,發誓不拿回來就不走,結果,成了賭徒!
已經吃飽了,可你舍不得點多的菜,胡塞進了肚子,結果難受了!
長假里,判斷失誤,去了無比擁擠的景區,到處是人,影響心情,你完全沒有了游玩的興致,這時候你是不是想票都買了,“來都來了,擠吧!”
去了一趟法國,買了必要的以后,也想著繼續買沒計劃沒必要的東西,理由是花了這么多的機票錢了,來都來了,多買點!
如果你的想法和上面的情形一致,我“恭喜你”,你中了沉沒成本謬誤。付出的感情,虧損的股票,輸了的錢,點了的菜,買了的機票和門票都是已經沉沒的成本。都是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做決策時是不能考慮的,你需要從當下考慮下一步該怎么做。
沉沒成本基本上是現在電話和短信詐騙的核心支撐理論了,一般這些人一開始都讓你交一點小錢,等你交了,就讓你慢慢越交越多,很多人覺得,如果后面不交,前面就都拿不回來了,所以就僥幸心理,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越陷越深。如果你了解了沉沒成本,就會知道付出的是收不回來的,需要即使收手,該認輸認輸。
去者不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已經逝去的成本上面.
如果你還在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就要錯過星星了!迎接未來吧,別沉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