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美國總統布什提出要在10年內與中東各國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以促進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
這顯然是一道難題。因為在當時,包括非洲北部和巴勒斯坦在內的中東地區23個國家中,有10個國家還沒有加入世貿組織。美國政府想要建立自由貿易區并與之簽署貿易協定,首先就要勸服這些國家加入世貿組織。
另外,在巴以沖突中,美國一次又一次支持以色列,直接導致了阿拉伯國家的仇視和抵制。而世貿組織是不會允許成員國參與經濟抵制的,美國想要建立自由貿易區,必須想辦法消除抵制。
為表示與中東建立貿易自由區的決心,前美國總統布什在一場大學畢業典禮中說:中東很多國家的經濟處于普遍低迷階段,時有吃不飽飯的情況,失業問題也極為嚴重,這就會導致不滿情緒的持續高漲,進而為中東極端勢力“恐怖主義”提供了溫床。我們應該為中東的和平做一些事情,這樣才能讓“9·11事件”不再重演。
對于美國在中東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想法,阿拉伯國家表現出極度的不信任。有些阿拉伯人甚至說,這是美國打入中東經濟內部的“特洛伊木馬計”。特洛伊木馬計是一種打進別人內部的戰術。阿拉伯人認為,美國此舉只是想打入它們的內部,瓦解它們的戰斗力。一旦和美國合作,那么中東前景堪憂。
在美國表達了在中東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意愿后,以色列與約旦很爽快地和美國簽訂了自由貿易雙邊協定。埃及、阿曼、摩洛哥政府也公開表示對美國“美國—中東自由貿易區”的設想較為歡迎。
不過除了上述國家外,其他大多數的阿拉伯國家并沒有輕易妥協。黎巴嫩《今日阿拉伯報道》專欄作家薩米·薩阿卜發表文章說:美國總統布什在氣勢洶洶入侵伊拉克時,就為自己繪制了一幅中東政治地圖,如今,他又企圖在這一地區添設一幅經濟地圖,這是赤裸裸的在軍事霸權的基礎上謀求經濟霸權的行為。
沙特的《阿拉伯新聞日報》也發表評論說:美國“推行”自由貿易區計劃,難逃牟取中東經濟利益的企圖。
在具體的經濟市場方面,阿拉伯國家還有這樣的擔憂:一旦與美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美國會以經濟利益為誘餌,要求幫助阿拉伯國家實施政體改革。還擔心,會有大量美國商品涌入阿拉伯市場,與本地同類產業形成競爭。到那時,美國會不遺余力地抨擊阿拉伯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在簽訂的協議面前,阿拉伯國家將沒有任何反抗余地,只能看著地方產業被沖垮。
總之,多數阿拉伯國家相信美國的中東計劃是一個圈套,他們不想掉進陷阱,就只能對中東自由貿易視而不見。
其他國家的經濟學專家和媒體也分析,美國在打倒薩達姆,取得伊拉克戰爭勝利后,急切地想要建立“中東自由貿易區”,洋溢著濃重的政治味道。畢竟美國是在未取得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所以美國在伊拉克潦草建立的臨時政府機關很難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尤其是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認可。在權衡利弊下,美國想出建立自由貿易關系的方法,通過經濟聯盟來拉攏中東國家,一旦美國得到中東諸國支持,不僅可以使自己順利扶持順從于自己的伊拉克新政府,還能夠擴張自己的經濟勢力范圍。
另外,美國急忙要把中東劃入自己的經濟勢力范圍,也可以看做是他對老對手——歐盟的一種忌憚。因為早在1995年,歐盟和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地中海國家建立起一種“全面伙伴關系”,雙方達成要建立“歐盟—地中海自由貿易區”的協議。美國此舉無疑具有與歐盟爭搶“中東經濟勢力范圍”的嫌疑。
其實,早在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就給中東國家將近千億美元的援助。不過,這并沒有讓阿拉伯國家對它另眼相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美國政治、經濟不分家的思想。美國的每一次經濟援助都帶著明顯的功利心理,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支援國的政治,而這勢必會引來阿拉伯國家的反感,以至于美國在闊綽地向中東撒錢無果后,卻沒有落下好名聲。
在2011年5月27日閉幕的八國集團峰會上,歐美國家表示,要對突尼斯、埃及等西亞北非國家施以總額為400億美元的援助。這讓很多國家唏噓不已,各國紛紛猜測本就債務纏身的西方國家以及它們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舍得花大錢援助他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聯想之前建立“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的協議以及未成形的“中東貿易自由區”,不難發現,歐美國家就是要通過對西亞、北非以及地中海的經濟援助,將經濟實力范圍擴展到整個非洲大陸。
盡管歐美一再強調想要維護世界安全,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的決心,但當日本發生地震和海嘯并引起嚴重的核泄漏事故以后,阿拉伯國家地區的石油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歐美此次的援助計劃,必須將石油能源考慮在內。
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邁克·弗羅曼明確表示,阿拉伯國家想要得到援助貸款,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也就是要搞“民主化”。除了政治改革,受援國還要開放市場,擴大歐美在阿拉伯國家的股份。由此看來,這種援助實際上仍然是一種主導和被主導關系。聰明的且擁有石油資源的阿拉伯國家對于這種附帶諸多條件的空口支票應該是很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