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啥是佩奇》刷爆了朋友圈。
鄉下爺爺因為不了解孫子想要的“佩奇”是什么,鬧出了不少笑話。
最后在同鄉人指導下,自己做了一個“硬核佩奇”。
爺爺笨拙質樸的愛,讓屏幕外無數人淚流滿面。
想盡辦法四處求人,只為滿足孩子心愿的樣子,和天下父母、長輩都一樣。
今天社長想說的,也是一位“創造奇跡”的平凡父親。
2011年,電影《鋼的琴》上映,600多萬票房,幾乎“血本無歸”,在動輒票房過億的國產片中,毫不起眼。
但這部電影,卻提名數項大獎,主演王千源更借此拿下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豆瓣上,超過10萬人打出5星好評。
票房慘淡的《鋼的琴》,用什么戳痛了幾十萬人?
社長覺得,大概是電影里那個落魄又固執的父親陳桂林(王千源飾)身上,有所有父親的影子。
1
“為了留住你
我要造一架鋼的琴”
上世紀90年代,東北許多工業城市里,大批工人下崗。
陳桂林是其中之一。
老婆走了,工作沒了,只會拉手風琴的他,只好組建起一支婚喪樂隊,艱難地維持自己和女兒的生活。
生活困苦,沒有消磨他培養女兒的決心。
陳桂林咬著牙給女兒報了昂貴的鋼琴培訓班。
為了讓老師對女兒多照顧些,一貫傲氣的他撐著笑臉去送禮、討好。
自己買不起鋼琴,為了女兒能多練習,找人托關系,帶女兒半夜在學校的琴房偷練鋼琴。
結果被學校“抓包”。
陳桂林沒放棄。
他又用硬紙殼子畫上琴鍵,用書堆出鋼琴的形狀,讓女兒在紙板上“彈琴”。
女兒質疑:爸,這能彈嗎?
他卻笑著安慰女兒:“聽過貝多芬大爺的故事嗎?貝大爺耳朵背,也聽不見,不是照樣彈好了?”
可惜,平靜的日子并不長久。
離家出走的妻子小菊跟了一個富商,過上了夢想中的生活。
她回到東北,要跟陳桂林協議離婚。
陳桂林干脆地同意了。
但妻子又提出,要女兒的撫養權:“孩子跟著你不會幸福的!”
“你少拿幸福嚇唬我。”
兩人的爭奪相持不下,女兒小元也受夠了不能發聲的紙板鋼琴:“誰有鋼琴我就跟誰”。
為了留住女兒,陳桂林開始了行動。
向朋友借錢,可周圍的朋友家里都不容易,只好躲著他;
突發奇想去學校偷琴,驚動了門衛,只好逃跑。
沒錢買,偷不到,走投無路的他下定了決心:自己造!
他從圖書館找來一本關于鋼琴制造的俄國文獻,讓懂俄語的退休工程師幫忙畫圖紙。
又請了原先鋼鐵廠的同事們。
這個由撬鎖匠,無業游民,殺豬匠,小學教師,合唱團女歌手組成的造琴小分隊風風火火地開工了。
可“鋼鐵”、“鋼琴”雖然一字不同,實際卻是天差地別。
起步不久,就遇上了難題:工廠的廢舊木材并不適合做鋼琴,只好改用全鋼結構重新開始。
一臺鋼琴,要造8000多個零件,陳桂林費盡心力,絲毫不肯放棄:
“我們有困難要上!沒困難,我們創造困難也要上!”
女兒并不知道父親每天都在為她的“鋼琴”忙到深夜,反而和媽媽越走越近。
另一邊,陳桂林又和新戀人、朋友鬧了誤會,大打出手。
遭遇愛情和友情的雙重背叛。
屋漏偏逢連夜雨,負責鋼琴澆筑成型的季哥,因為地痞流氓勾當被帶走了。
身患阿爾茲海默癥的老父親猝然過世,又給了陳桂林致命一擊。
陳桂林萬念俱灰。
他想,與其讓女兒跟著自己受苦,不如放手。
女兒臨行前,這架“鋼的琴”終于擺到了她面前。
熒幕外許多人期待著,女兒看到父親為她所做的一切,被感動,然后決定留在父親身邊。
但并沒有。
她坐著富商的寶馬來到鋼鐵廠,站在父親大費周章造出的“鋼的琴”前,問他:“爸,你想聽什么。”
陳桂林抽著煙,淡淡說:“越簡單越好。”
沒有傾訴辛酸不易,沒有苦苦挽留,甚至沒有讓女兒再彈一遍他教過的那些長長的曲子……
他確實明白了,自己給不了女兒幸福。
那不如,就讓她走。
2
父親
可能比你知道的更愛你
豆瓣熱門評論中,有一句話: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那些爸爸為我做過的我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
電影里,父親低聲下氣求人、送禮、借錢、偷琴、做琴,都不過是為了滿足女兒彈鋼琴的心愿。
對這些一無所知的女兒語氣略帶挑釁:“我媽又給我買了好多東西,你是怎么想的?”
傷心絕望的陳桂林沒有告訴女兒自己為她做的一切。
也許是女兒的冷漠提醒了他,無論他付出了多少,比起物質上的滿足,終歸是無關緊要,不值一提。
所以當陳桂林為了做琴忙得焦頭爛額,轉頭看到女兒和母親一起開心地牽手回家時,他沒有憤怒。
只是安靜地靠在沙發上,就著昏暗的燈光,用拆下來的舊毛線給女兒織件新毛衣。
電影末尾,陳桂林聽女兒彈完一曲后放手,希望她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很多時候,父愛就是這樣。
不是不想說,是他總覺得為你做的還不夠,不值得說。
和印象里溫暖細膩、無微不至的母親相比,“中國式父親”大多嚴肅、刻板、不茍言笑:
他嚴厲理性,是你得意時頭上澆下的一盆冷水;
他專橫教條,是你講不通、拗不過的“老古董”;
他不了解你,不知道你愛吃什么、愛穿什么,甚至不知道你幾年級了……
可這并不代表,他不愛你、不在乎你。
韓國短片《爸爸的道歉》請到了幾位“孩子未滿40個月”的年輕爸爸來完成實驗。
他們被要求回答一些問題:
“孩子們最愛的食物是什么?
你有看過孩子睡覺的樣子嗎?
你的車上、手機里、辦公桌上,皮夾里有幾張孩子的照片?
你最后一次和孩子說我愛你是什么時候?”
隱藏在房間的攝像頭精準地捕捉到了這些年輕爸爸的表情:無一不是幸福,得意而又滿足的微笑。
“這些問題太簡單了。”
但是,當同樣的問題,詢問對象換成爸爸時,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你最后一次和爸爸說我愛你是什么時候?
爸爸最愛的食物是什么?最近有擁抱爸爸嗎?
你有看過爸爸睡覺的樣子嗎?
你的車上、手機里、辦公桌上,皮夾里有幾張爸爸的照片?”
這時候,房間里的電視里,突然出現了他們的父親。
更出乎意料的是老父親們接下來的告白。
“對不起啊,我跟你媽媽都覺得沒有好好地照顧到你。”
“當然是想給兒子最多最好的一切,我們是真的沒有幫上什么忙。”
“對不起啊,爸媽應該做好孩子的后盾才是,一想起自己做的不夠多就覺得很傷心。”
“對不起啊,爸媽總是覺得做的不夠多啊。
恐怕一直到死都是這樣的想法,我這輩子都是這樣想的。”
“我覺得自己對他太嚴厲了,現在想真的很對不起他。”
“我總覺得我做的不夠好,虧欠了他。”
“真的很對不起,沒有給你最好的,沒有好好教你。”
每位父親,都滿懷歉疚。
哪怕早就給了孩子自己能給的、最好的一切,他們還是嫌自己做得不夠。
他嚴厲苛刻,不懂體貼,說太多怕肉麻,連關心都要端著架子。
可為了撐起一個家、為了護著他最愛的人,他必須活成“無堅不摧”的樣子。
久而久之,他不再會表達愛,變成了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存在。
但只要你需要,他隨時都在,他沉默,卻可靠。
他的滿懷柔情,從你出生,到他離去,一分一毫都不會少,一分一秒都不會停。
3
別冷落他太久
只剩追悔莫及
馬東說,此生最大的遺憾,是因為工作原因,沒來得及見父親最后一面。
作為相聲大師馬季的兒子,他拼盡半生都在擺脫父親的“光環”。
父親猝然離世,前半生的疏離與隔閡還未徹底消解,就已經成為了永遠的遺憾。
直到三年前他夢到父親:
“他跟我說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我不信,我不信那是我父親跟我說的……
我覺得是我自己跟我自己說,我自己的一個潛意識放掉我自己,然后從那天開始我也可能就真的放下了。”
生老病死從來都是一瞬間的事。
那些還沒來得及好好珍惜的人,或許只一個轉身,就已經走遠。
一檔街訪欄目采訪路人:“在哪一個瞬間突然發現父親老了?”
“從小給我剪指甲的爸爸有一天突然對我說:‘爸爸以后不能再幫你剪指甲了,爸爸老了,已經看不清了。‘“
“再牽爸爸的手時,發現自己的手已經比他的手大了。”
“從他老是問我:‘在嗎,我又把登錄密碼忘了’的時候。”
小時候,爸爸是無所不能的超人。
什么都懂,什么都會,牽著你的那雙大手在任何時候都能給你滿滿的安全感。
長大后,你發現爸爸也不過是一介凡人,他“庸俗又迂腐”。
他不善言辭,總是沉默,做了再多,也從來不說。
他不懂你的詩和遠方,無視你的浪漫和征服世界的夢想。
再后來,你發現超人不見了,那個掄圓了拳頭說要揍你,身材壯實偉岸的男人也不見了。
眼前這個人,他的背駝了,腰也彎了,走路蹣跚,臉上布滿溝壑。
當初那個上天入地無所畏懼的超人,開始擔心生病,擔心衰老,擔心死亡,擔心誰會比誰先走一步。
他開始尊重你的想法,主動征求你的意見,他的話變多了,變嘮叨了,最常掛在嘴邊的是那句“有時間了回家看看”。
他開始永遠在等,等你考完試、等你忙完這陣子、等你嫁人娶妻、等你有了孩子、等你變有錢、變成功……
父親,從“只要待在身邊就覺得穩如泰山的名字”變成了那個“一不小心就覺得理所當然被遺忘的名字,總是留在原地所以毫不在意的名字”。
他們都會老去,會離開,會消失在我們的生活里。
李宗盛在《新寫的舊歌》里唱道:
那個以前的小李
曾經有多傻呢
先是擔心自己沒出息
然后費盡心機想有驚喜
等到好像終于活明白了
已來不及
他不等你?已來不及
他等過你?已來不及
如果你還從未跟父親說過愛,就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吧,別讓他等太久,別愛的太晚,別只剩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