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受我部門老大的委派,負責騰訊網的一個大型報道項目的設計總負責。做過產品,做過品牌,做過資訊和報道設計,但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帶隊負責事業部級的大項目還真是第一次。
那會覺得難得有這樣的大項目機會,希望能拼盡全力把所有設計頁面所有的細節都做到完美才可以。
所以自己陷入了無休止的作圖魔咒,本應該對一些設計師進行指導,帶著團隊來完成這個項目,卻生怕沒辦法達到自己預期而拿過來自己修改。那個階段真是疲憊,焦慮,亞歷山大... ...
現在回頭再來看看這段經歷,自己簡直是犯了帶隊設計的大忌。相對于用戶體驗、品牌,甚至是快速瀏覽內容時都不太有感知的細節,內容的傳達準確和及時才是媒體資訊類設計的核心啊。
設計師不是要做出完美的設計,而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出合理的方案。
小步快跑,試錯迭代——馬化騰的產品觀
多少了解或是從事互聯網產品設計的同學應該聽過這個金句名言,還有雷軍的那7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其實核心都想表達快速推出,然后逐步的優化,沒有誰能一下子做出一個完美的東西。
設計也是一樣。
設計和藝術總會有人拿來比較。有人把設計當藝術,有人把設計當商品。但從行動的本質上來說,設計和藝術創作是出發點是截然不動的兩件事。設計是為做出好的產品來提供給用戶優質的解決方案(或是提供好的創意方案來觸動消費者行動),是基于客戶(老板)需求,產品自身定位范疇內來傳達價值。這是方案的提供者。
藝術創作則是純粹的主觀表達。無論是繪畫,雕塑或是行為藝術等等... ...行動的出發點不受限于某個范疇或是為取悅某類人。當然如果得到大眾認可的藝術作品則會溢價于它本身作為商品的價值。
所以藝術家在做某類創作的時候,有時候即興很快的做出某個經典作品,甚至某幅繪畫畫上幾年,放一邊待自己有繼續創作的靈感才繼續動筆。
設計則不行。
時間讓優秀定格。
我以前有個習慣(現在也有這樣問題),無論做什么設計,只要沒到截止時間,設計總會不停止??傆X得會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優化現在的方案。有時候做分享,PPT在上臺前一分鐘還在調整。其實方向和內容基本也不會在變了,每一處細小卻不一定加分的調整只是讓自己更加的放心而已。優秀的設計只存在于定格的時間和空間里,設計師應該追求的是每一個截止時間臨界點的最優方案。只要做到了視覺的傳達和表意的清晰,就達到了設計的目的。
就比如Paul Rand與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在1986年設計NeXT Logo時候故事,可能不少人對NeXT的黑色盒子彩色字商標都有些印象。當時,他得到的信息是NeXT是一個教育計算機公司,產品是一個還未發布的黑色盒子。圖形表意,顏色的區分讓名稱更易于識別,這也是Paul Rand提出對于LOGO的核心設計理念即:獨特性、可視性、適應性、可記憶性、普適性,以及能做到經典不過時的代表作之一。所以,即便造型的設計會有些許質疑,但在辨識度和易用性等方面,這個方案已經做到了在同時期里的足夠優秀。按照現在的審美如果這個企業還在,也許在LOGO上也會做品牌升級等工作吧。
因為之前帶項目的經歷讓我反思:設計沒有最完美的方案,也沒有最正確的方案,“設計只侵染你的思維或行為”。如果你認可這種思維,那么先追求階段性的小完美吧,和時間去爭奪優劣來贏得設計這場長久的修行。
【完】
關于大寶(我本人):
互聯網領域設計師,跨界于廣告、創意、工業設計、用戶體驗等領域,喜歡潮流,本身卻很土,定期寫文,歡迎提出你感興趣的設計、藝術、創意等話題,試著做一個書寫設計來影響你的人。
歡迎關注,閱讀更多原創設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