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小Q放學時,路過面包店,他睜著一雙小鹿似的眼睛說:“媽媽,你好久沒做三明治了。”
好吧,知道你饞這口了,但別說的為娘這么內(nèi)疚好嗎?
學校春游時,還做了個三明治便當,讓你在同學面前掙面子,這才幾個月沒吃啊。
我做三明治純粹跟著百度食譜學的,但小Q同學很喜歡,他還特意指出超市里賣的三明治品種雖多,可沒有老媽做的有溫度。
小迷魂湯灌得我很是受用,顛顛兒地去給他買吐司。
三明治這種簡單常見的食物,說起來歷史很久遠,幾乎和蛋糕一樣古老。
當年學sandwich(三明治)這個單詞,老師說源于英國東南部有一個不出名的小鎮(zhèn)叫sandwich,鎮(zhèn)上有一位伯爵名叫John Montagu。
他整天玩紙牌游戲,仆人很難侍候他的飲食,便將一些蔬菜、雞蛋和臘腸夾在兩片面包之間,讓他邊玩牌邊吃飯。
沒想到Montagu見了這種食品大喜,并隨口就把它稱作“sandwich”,以后餓了就喊:“拿sandwich(三明治)來!”其他賭徒也爭相仿效,玩牌時都吃起三明治來。不久,三明治就傳遍英倫,慢慢走向了世界。
有兩種情況能創(chuàng)造美食:一種是如《紅樓夢》中的鐘鼎世家,有錢有閑,把茄子用十幾支雞化平凡為神奇做成“茄鲞”;
另一種是把復雜多樣的食材放一起做成速食,方便伯爵那樣的懶人。
前者形式大于內(nèi)容,后者結(jié)果重于過程。
因為方便,在正餐之余三明治還能作為下午茶點心以及郊游食品,品種也豐富多樣:有夾雞肉片、咸肉和番茄的“夜總會三明治”;有夾奶酪、泡菜并用俄式澆頭蓋在黑面包片上“勞本三明治”;還有用法國長棍做的“潛艇包”。
文藝鼻祖簡.奧斯汀的小說里就常常出現(xiàn)三明治。一會是在太太小姐們的聚會上,充當談話背景;一會是英國鄉(xiāng)紳家庭用來款待鄰里或不速之客(尤其是年輕的單身男性),作為女兒們物色丈夫時表示熱情的工具。
那個時代的三明治制作方法是在兩片抹了黃油的白面包中間鋪上一層罐燒肉或蝦,再抹上一些熟芥末,合緊,輕輕壓一下,邊緣用鋒利的刀切齊整。
最好切成能一口吃下的小塊,紳士淑女們用叉子叉起來,不至于弄臟手或手套,也能顯得斯文秀氣。
城中有一家貴死人的英式下午茶屋,三層茶點很是精致。夾小黃瓜,抹沙拉醬的三明治,在一眾司康餅、馬卡龍、慕斯蛋糕的甜膩中,咸味的口感很是清爽。
小Q特別喜歡,看他把僅有的兩小塊白白凈凈的三明治瞬間吞沒,吃得那叫肉疼。
我做三明治喜歡夾煎蛋,吐司從中間切出正方形,旁邊的面包皮如同一個“回” 字。
平底鍋燒熱,取一小塊黃油涂滿鍋底,把面包皮放進去。一個雞蛋打入“回” 字中,就能煎出一個方形蛋。煎好后鋪在抹了沙拉醬或是番茄醬的吐司上,大小剛剛好。
再加生菜或是黃瓜、番茄之類蔬菜,放一片火腿肉或是培根,壓上一片吐司,切掉多余的面包皮。對角一切,三明治便大功告成。
一個三明治里包含了谷類(面包)、蔬菜水果、還有蛋白質(zhì)(肉),真正的膳食平衡。對于重視孩子營養(yǎng)的媽媽來講是最簡單操作,又有益健康的食品。
我有一次學抖音的做法,火腿腸從中間切一刀,頂端不切斷,兩邊彎曲成一個心形,底部用牙簽固定。把雞蛋打入心形火腿腸中煎熟。兩片吐司在鍋里煎一下,夾上心形火腿蛋就成了。
小Q謂之“愛心早餐”,歡歡喜喜吃得一口不剩。
每次做完會剩下些面包皮,用黃油煎一下,焦香酥脆,佐以牛奶就是我的一頓早餐了。
媽媽看著孩子吃得香,長得好,自己吃什么都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