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看某公眾號的推送后下載的,一直放在電腦里被我遺忘。上周難得整理電腦發現了這本書,看了序言后竟然還覺得這本教科書般的書很有趣,于是便讀了下來。
它的豆瓣評分也是非常高的。雖然讀的人很少,但是幾乎60%的人都打了五星。
從豆瓣推送簡短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本科普書,講的是科學。那它到底講了些什么呢?
該書總共分為五個章節:控制和反饋;信息、思維和組織;系統及其演化;質變的數學模型;黑箱認識論。每一章的內容都循序漸進,切不可跳讀。
一般來說,科學概念都是理性的,都是枯燥無味的。但是這本書用了大量生動的深入淺出的例子來說明這些概念,舉例幾乎涵蓋各個學科,收獲滿滿。
比如有很多基礎的生物概念我原來不太懂,但被它用控制論的理論一解釋,我感覺立即就豁然開朗了;還有一些原來常見的稀松平常的東西或者事物,被作者用控制論的理論一解釋,頓時感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又更上一層樓了,“原來還有這種操作”;還有的是根本不懂的概念,被作者一提到一解釋,也覺得新奇有趣。
我收獲最大的、感觸最深的恐怕就是"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于控制論的"吧。這句話真是立馬從我腦子里跳了出來,不帶猶豫的。該書最重要的概念:可能性空間。
第一章引出什么是可能性空間。可能性空間變小的過程就是控制。大自然是被控制的,基因的變化是被控制的。從宏觀的角度上來看,世間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控制的。不管是大自然還是基因還是我們的身體和事件的發展。控制需要足夠的信息量。而信息又是需要被傳播才有價值的。信息需要儲存才有機會得到傳播。在傳播的過程當中因為通道容量的不同又一定會有信息的缺失。所謂的組織也不過是可能性空間越來越小的過程。在得到了信息之后,我們對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實現控制的目的。而控制、反饋和信息傳遞這一系列的動作綜合起來就是一個系統。系統基本上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個穩定的系統就是雖然變量在不斷變化,但它的結構維持一個均勻的平衡。但一個系統產生不穩定的變化時,也就是產生質變時...啊,我寫不下去了...老實講,我可能需要再看一遍才能夠融匯貫通...我還是繼續寫完吧...就是質變到底是怎么產生的,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最后就是認識論...我們需要通過觀察法和解剖法去認識一個事物的本質的。
總之在看的過程中,我想到了很多。
首先后幾章基本上都是寫論文的原理。比如研究一個系統或者事物的原理時,要選取一些變量,假定一些條件不變,對這些變量對系統的影響進行研究。咱們讀本科的時候寫的論文基本不都是這樣嘛。
然后第五章科普的還不錯的。就是黑箱理論。一個是打開黑箱一個是不打開黑箱。咱們認識一個事物通常先是不打開黑箱去研究,也就是采取觀察的方法去研究它的規律和原理。但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咱們就會采取打開黑箱的方法去進一步研究這個事物了。不過此時的黑箱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黑箱了。
前面我想到的就是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控制論的理論去思考,也許我們會產生一些不一樣的想法。不管是我們吃飯也好,運動也好,看書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進行控制,都是我們選擇的結果。我們每選擇一次,即意味著這件事情的可能性空間變小。這也就是選擇為什么那么重要的原因吧。里面還講到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咱們生活的一切需要實踐和理論結合,然后不斷調整這樣。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里面很多的數學模型啥的對實際生活可能幫助不大。但那個概念那個原理,我想只要搞懂了,在任何事情任何項目上,估計都能用,比如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