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間是否真的有“孰是孰非”?
不然家人之間到底在爭吵什么?除了想說服對方之外,可能還想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最好吵完以后,你還能給我認個錯。
可不是有“清官難斷家務事”之說嗎?說明家人之間的事情不能單純地只有對錯之分。因為很多方面,不能只靠法律條文來一一比對,確定孰是孰非。
家人之間還有一層需要考慮的是“親情”,很多時候家人做事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最終結果可能“事與愿違”。
不可否認,某一方確實存在不當之處,但正是因為是親人,才有可能在對方極有可能是錯的情況下,原諒對方。如果能多一層諒解和寬容,有些爭吵可能沒有必要發生。
因此,家人之間或許真的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有暫時的互相不理解而已。如何實現家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有時一個極其深入的話題,以后再說。
如何看待家人之間的“爭吵”?
既然,或者是假設,家人之間或許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那么如何解釋已經存在的似乎不可避免的“爭吵”呢?
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有兩個人在隔著一個門縫說話,一個在門外,另一個在屋子里,兩個人只能根據眼鏡所見到的景象作為根據來表達意思。
你會發現,這兩個人看似在“交流”,但實際上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因為兩個人都只看到了自己所處的“場景”,而且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且會刻意地忽略對方的“處境和立場”。所以實際上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根本就不是有效的交流。尤其是發生爭吵的時候,更加不會設身處地去和對方“換位思考”。反倒有時候會抓住其中某一方說的某一點“斷章取義”,讓這場交流偏離了方向。
如何進行有效的交流?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公司之間的“商務談判”,畢竟公司之間存在的利益紛爭可能遠遠大于家人之間的“矛盾”的量級。
談判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雙方利益共同點,然后在分歧的地方做出妥協和讓步,最終實現共贏。簡而言之,有效的“妥協”,即在我一方中不是關鍵利益的一部分做出讓步,而這個讓步對你來說又是“迫切需要”的。
其實大到國家政治對話、小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了這樣的道理。比如六國“圍秦”的關鍵生死存亡的時刻,針對六國實際上是各自都有一個如意算盤的,鑒于楚國的貪婪,秦國送出珍寶,尤其是割讓楚國覬覦很久的“商淤”之地(秦嶺南麓,楚文化發源地),暫時瓦解了六國合圍秦國之勢。
《關鍵對話》中也給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其中之一就是要在雙方冷靜的情況下進行交流,盡力避免在緊張的氛圍中,這才會有助于雙方的有效交流。畢竟,給憤怒的人講不了道理。